中国语言知识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博览 > 中国语言知识 >
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现状与对策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6-07-31 10:09:59 | 浏览次数:
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现状与对策
贺宏志
贺宏志
一 “语言文化建设”的提出
查阅文献,“语言文化建设”这一术语若隐若现,似乎还没有正式建立。笔者在语言文字工作中逐渐认识到,把语言文字工作置于“文化建设”的视域中,形成“语言文化建设”的范畴和理念,期待能够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
语言(包含文字的广义的语言)在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表现为“三体性”:即语言无疑是文化本体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其他诸如文学、艺术、曲艺等非物质文化的最主要载体之一,还是全部物质文化的解读体,亦即语言可以理解为一种“元文化”。
语言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繁荣语言事业和发展语言产业两个方面。
在上述认识的指导下,近年来,北京市语委办依托有关高校先后成立了国内首家以“语言产业”命名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国内首家以“语言文化建设”命名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和社会团体“北京语言文化建设促进会”,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工作成绩。
语言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个新概念、一项新课题。我们尝试从语言文化建设的本体、应用、管理、价值四个维度思考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现状、问题与对策,并提出语言文化建设的分析模式和思考路径。
二 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构成及分析模式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自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定义以来,各国学者对“文化”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解说达数百种,均为真知灼见,但却莫衷一是。“文化是人类一切创造物和感知物的总和”(李宇明)。此定义将文化理解为与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同步的概念,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还将精神文化应用中的物质载体、物质成果纳入研究视域,契合“建设”主题,更具可操作性。
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中,文化建设包括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文化首先是一种事业,是非盈利性的。文化事业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同时,文化又是一种产业,或者说具有产业属性,在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语言与文化、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际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工具,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参照上述文化的定义,语言是社会应用不可或缺的“人类的创造物和感知物”,由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常规的“两体论”发展为“三体论”: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解读其他文化的元文化(其他文化载体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如服装文化、绘画文化、建筑文化,只有语言才能解释这些文化的含义)。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语言文化,即与语言有关的“人类的创造物与感知物的总和”,与语言有关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即人们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所进行的传承、生产、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语言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语言文化包括语言结构系统、个人言语行为、社会语言生活、文字书契系统、语言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教育、语言政策规划等内容。
(三)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构成
语言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化诸构成要素的规范、支持与引导,实现既定语言规划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如下:
1.语言资源建设
语言资源即各种媒介和形式的语言文化构成要素的集合,是语言生活、语言生产的前提。从语言资源的载体来看,可将语言资源分为纸质资源、非纸质资源。传统的纸质资源包括与语言文化有关的报纸、杂志、书籍。非纸质资源主要包括与语言文化有关的电子文本资源(电子版语料库、或进一步加工形成的数据库)、与语言文化有关的有声资源(录音资源库、声像资源库),以及近些年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网络媒体所承载的语言资源。
2.语言标准建设
语言标准建设,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标准建设与法制建设共同规范社会语言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国以来先后研制发布了200多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文化教育、印刷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语言学科建设
语言学科建设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本体的学科建设,即建立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语种”语言学学科体系;二是语言应用学科建设,即建立适应语言事业繁荣和语言产业发展的语言资源开发、语言技术创新学科体系;三是语言管理学科建设,即建立面向国家语言政策规划的“语言文化建设与管理”学科体系。
4.语言环境建设
语言环境建设是为提高公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树立规范而文明的社会语言形象而开展的环境构建活动。语言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物理空间建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语言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是我国语言生活中两次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为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与举办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5.行业语言建设
行业语言建设是指用于特定行业领域、突出社会服务功能的语言文化建设。屈哨兵教授提出“语言产业、职业、行业、基业:语言服务四业并论”的观点。职业是角色个人定位,行业是角色群体定位。如果将若干个具有同一语言服务角色定位的人聚集在一起,且这个群体的成员足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那么他们的所在与所为就可以构成语言服务行业,比如说翻译,就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一种职业,另外一个则可以指翻译行业。还有行业领域里涉及以语言作为手段的服务,如旅游语言服务、销售语言服务、医疗语言服务所称的“导游”“导购”“导诊”等。行业语言建设是语言文化建设的触角,涉及领域众多,如医院语言文化建设、商场语言文化建设、景区语言文化建设、交通(机场、车站、港口)语言文化建设、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等。
6.语言技术建设
语言技术即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其在语言文化教育、语言文化使用以及语言文化研究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语言技术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模式以及信息获取与储存方式,并极大地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创新、传承。
7.语言产业建设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生产的原料和内容(语言本体),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以语言为工具),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产业。根据语言的习得、传播、交流、欣赏、信息等功能特性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当前主要的语言产业形态有:语言培训业、语言翻译业、语言出版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业、语言艺术业、语言创意业、语言康复业、语言会展业、语文能力测评业。语言产业的很多业态形式已经存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还处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尚未形成独立的、具有完整体系的产业。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产业。
8.语言法制建设
语言法制建设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包括语言事业法制建设和语言产业法制建设。前者主要涉及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与贯彻落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内容,后者重点关注语言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中小语言企业扶持政策等方面。
9.语言机构建设
语言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相关机构建设需持续推进。首先,语言文化本身内容丰富,涉及领域、体系众多,需要政府、学界、业界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因此,形式适当、权责明晰的管理机构是推进语言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次,语言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出现新情况,产生新现象,这就需要整合相关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搭建语言文化建设研究的平台。
10.语言队伍建设
与语言机构建设密切关联,机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足够数量和高水平的语言人才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语言人才队伍包括:语言文字工作管理队伍、语言教育培训队伍、语文能力测评队伍、语言科研学术队伍、语言技术研发队伍、语言产业经营队伍、语言文化建设宣传队伍、语言志愿者队伍等。这些队伍的形成与壮大有赖于语言法制建设和语言能力建设的保障。
11.语言能力建设
语言能力不仅是从语言学角度考虑的公民个体的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章、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能力,更是一种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任务的能力,是语言技能、语言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这种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公民整体语言能力最终构成国家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建设即为提升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所进行的引导与教育,包括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民族或地区语言(方言)文字能力建设,还包括外语在内的国际语言文字能力建设,以及面对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语言文字救援能力建设等。
12.语言和谐建设
语言和谐建设即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既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具体要求是实现语言文化生活中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中国语言文字与外国语言文字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繁体字与规范汉字的关系、国家语言规范标准与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的关系、外语中各语种的关系、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与外国语言文化“引进来”的关系等,使各种语言文字在不同的领域各就其位,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13.语言安全建设
语言安全建设包含五个层面:一是对国家濒危语言资源的抢救与保护;二是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际国内使用的主体地位;三是防止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普遍失范;四是防止公民个体语言素质的普遍弱化;五是跨境语言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和地缘政治相关联的语言文字问题。当前,从法制、标准、技术等层面,加强语言安全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4.语言传播建设
语言传播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在同一文化系统内部的传播;二是语言在不同文化系统间的传播。相对特定领域的语言传播内容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前者涉及语言本体教育、语言事业推进、语言产业创新等内容,后者则是文化开放式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四)语言文化建设的分析模式
我们尝试按照文化建设的自然路径,从本体建设、应用建设、管理建设、价值目标四个维度对语言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梳理,构建其分析模式。
语言文化建设 | 本体建设 | 应用建设 | 管理建设 | 价值目标 |
语言资源建设 | 语言环境建设 | 语言法制建设 | 提高国民语言能力 | |
语言标准建设 | 行业语言建设 | 语言机构建设 |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 |
语言学科建设 | 语言技术建设 | 语言队伍建设 | 维护国家语言安全 | |
语言产业建设 | 促进语言国际传播 |
1.本体建设
本体建设是以语言文化的本体为工作对象和内容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资源建设、语言标准建设、语言学科建设等内容,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应用建设
应用建设是以语言本体的社会应用为工作对象和内容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环境建设、行业语言建设、语言技术建设、语言产业建设等内容,是语言文化在社会中的应用。
3.管理建设
管理建设是以语言文化的本体和应用为工作对象和内容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法制建设、语言机构建设、语言队伍建设等内容,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4.价值目标
价值建设是以语言文化的战略意义实现为工作目标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能力建设、语言和谐建设、语言安全建设、语言传播建设等内容,语言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提升国民和国家的语言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确保国家的语言安全、向世界传播国家的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汇成一句话:提升国家语言实力,实现语言强国之梦。
语言文化建设从本体建设、应用建设、管理建设到价值建设四个维度层层递进、相互衔接,具体工作实践中又有重叠和联动。
三 语言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语言生活是人类生活领域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民族、国家、地域以至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听说读写——语言文字的应用,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当前我国国民语言生活中有一系列现象或者倾向值得思考,有的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地反思并加以解决。否则,或有近忧,或有远害。
(一)学校语文教育:重外语外文、轻国语国文的现象应予纠正
在现实生活中,从幼儿园、小学直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均开设外语,各级升学考试、各类职称考试中均设置外语测评环节。在国民外语学习热情高涨的同时,被冷落在旁的汉语教学以及书写表达能力形成对照。有的高校曾宣布在自主招生中取消语文考试,外语水平更常与学位获取相关联,而已有的各类汉语测评认证项目却并没有在教学体制中作为硬性指标予以强化推广,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高校学分体系中也尚无一席之地。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书写正在逐渐替代纸笔书写,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各种键盘输入,而在现实书写中却经常提笔忘字。社会各类媒体和各种公共标识中也多见错别字和不规范书写,社会整体汉字书写水平及中文表达能力堪忧。语文教育规划的偏失使全社会和公民个人付出了高昂而低效的外语学习成本。
(二)外语的社会应用:超越界限、有失规范的现象必须消除
各地经常出现公共标识、广告、产品说明等外文使用的失范现象,会议与地名播报及译写外语使用失范,媒体甚至政府公文中的外文字母词泛滥。一方面是全民学外语运动,一方面又难以规范日常生活中的外语应用,这种矛盾亟待解决。而过多的外语学习、外文使用,又在不断挤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空间,带来了更多的语言问题。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教学亟需大力推进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行的“双语”教学机制,在保持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这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及交流,更事关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四)普及普通话与方言使用:应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宪法》第十九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均有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而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六条中也明确列出在某些情形下可以使用方言。统一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的往来沟通,是否能够有效地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日益和经济、教育、就业等重大问题产生关联。但在此基础上,也应关注保护并传承方言,以保持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在电视媒体方面,各地在普通话节目和方言节目的协调发展上需有所考虑。如果处理不好普通话与方言间的关系,便容易引发不良事件,如2010年7月在广州出现的“撑粤语”群体性事件。
(五)推行规范汉字与繁体字使用:应坚持汉字简化的基本方向
繁体字的使用范围和文化价值界定等问题一直是语言文化界的焦点之一,除了始终有不少文化学者对于繁体字的恢复持赞同意见之外,也有政协委员提案恢复繁体字,在港澳台及海外汉语文化圈中繁体字占据着主体地位。汉字简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对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应坚持汉字简化的基本方向。但推行简化字并不意味着繁体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繁体字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及历史文化承载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中规定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六)语言文字的濒危与消失:应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每年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新版濒危语言地图集,列举了18种世界濒危语言。同样地,在我国也存在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文化的流失现象,因此我们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濒危”语言文字的关注,推动建设中国语言文化数据库(有声的、文本的)和中华语言文化博物馆,保护并传承中华语言文化。
(七)中文信息处理:事关核心竞争力和国家信息安全
目前,世界上最好、最大的中文字库在日本,共计有2973款字库。大陆有421款中文字库,香港有106款,台湾有296款,三者相加也不及日本字库总数零头。目前国内的字库厂商数量已从几十家减少到十几家,而真正具有生产规模的字库厂商少之又少。不仅如此,我国数字键盘汉字输入法的知识产权和市场基本被外国厂商垄断。我国90%以上的手机嵌入汉字输入法技术使用的是国外技术和专利,我们使用的每台手机都必须给国外公司支付超过0.3美元的汉字输入技术专利费,每年仅此一项就要支付数亿元人民币。过度依赖国外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所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键盘汉字输入法迫在眉睫。
(八)外语小语种服务短缺:加快完善语言教育规划
目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外语小语种人才服务满足不了经济、司法、国际事务等领域的需求,一些语种几乎没有人才储备。对此,我们应注意研究相关领域对于小语种服务的需求,动态调整、不断完善语言教育规划。
(九)网络语言流行:加强正确引导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交互动平台为语言文化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式网络语言。如网络盛行的“淘宝体”、“凡客体”、“火星语”等。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在学校教育和应试中频繁出现网络语言和网络文体,政府部门、媒体和学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
(十)汉语国际传播:创新传播理念与方式
我国目前汉语文化传播的形势,在不断拓展的同时,也不断面对挑战乃至某些危机。我们应当创新更能被理解被接受、更经济更有效的传播理念与方式,以便更好地更可持续地让汉语语言及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 加强语言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语言问题不仅是国家的文化问题、教育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构成国家的安全问题、战略问题。由上述语言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折射出深层次的国民观念和国家政策的问题:如语言文字工作是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如何尊重、爱护国语国文?如何正确对待外语外文?如何正确理解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如何有效传播汉语文化?如何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如何拓宽语言文字工作的视野而更有作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战略上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中国语言文字与外国语言文字的关系;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三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四是规范汉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五是外语各语种间的关系;六是汉语“走出去”与外语“引进来”的关系。
语言文化建设包含语言战略、语言政策、语言环境、语言教育、语言能力、语言资源、语言产业等要素的规划与提升,以及加强行业语言文化建设、地域语言文化建设。正视语言生活问题,加强语言文化建设,是我们当下的目标与任务,也是长远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当辨明形势、精准研究、集中力量,以核心问题的解决带动语言文字工作整体的突破与发展。
(一)本体建设层面,树立“大语言”观,夯实语言资源建设、语言标准建设、语言学科建设基础。
语言文化视野中,语言已不再是语种、言语层面的简单、纯粹的“小语言”,而是融入社会经济建设、文化范畴中的“大语言”。语言不再是单纯的科研学术资源,它业已成为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需要下大力气保护、开发,并善加利用。应规划建立中华语言文化博物馆,各地政府要积极支持地域语言文化资源(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文本数据库的建设。
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制定语言文化建设标准,将语言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设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体系。
要加强语言学学科建设。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开展研究,鼓励协同创新。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应立足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需要,支持发展“语言文化建设与管理”“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学科。
(二)应用建设层面,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协调推进语言环境建设、语言技术建设和语言产业建设。
语言环境建设属于语言事业范畴,语言技术建设和语言产业建设是语言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机融合。语言文化建设的应用层面,应以语言事业为体,以语言技术和语言产业为两翼,使语言文字工作为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语言环境建设,要按照规范标准、文明得体、富于个性魅力的要求,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入全部的物理和虚拟空间,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贯穿到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对于出现在社会和校园中的新的语言现象如网络语言、新词语、新语体等,要从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
语言技术是语言资源向经济、文化领域的功能拓展,是语言产业的基础。要积极发展语言技术,规划建立语言产业科技园,促进语言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政府要大力扶持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组织开展中文信息处理等语言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快其立法进程。组织开展语言产业扶持政策研究、语言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语言产业的经济贡献度研究和语言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各方面积极促进语言产业的发展。
(三)管理建设层面,创新履责,以语言法制建设、语言机构建设、语言队伍建设统领整体工作。
管理建设旨在形成语言文化建设长效机制。语言法制建设,一是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并切实贯彻执行;二是要建立、健全与完善各方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制度。动员和组织政府、媒体、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切实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社会知晓度。加快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细则》《外国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大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力度。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工作体系和教育督导的立法。理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体制,优化顶层设计,实现语言文字工作“国内规范、国际传播”管理力量的整合。
语言机构建设和语言队伍建设要求建立和健全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或者明确相关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语言文字工作,同时注意发挥相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要建设语言能力测评机构、语言学术研究机构、语言技术研发机构、语言产业经营机构,并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为国家语言事业的繁荣及语言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
(四)价值建设层面,提高认识,努力提升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促进实现国家语言安全,加强中华语言的有效传播。
本体建设、应用建设、管理建设的协调推进,最终指向价值目标,即努力提升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促进实现国家语言安全,加强中华语言的有效传播。
语言能力建设,要纠正“重外语轻国语”的偏向,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营造重视语文素养的氛围,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学段语文课教学水平,加强汉字书法文化、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建设,高度重视学生母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确立语文课程的地位和汉语水平的学分制度,并对在校大学生实施免费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等国家级语言文字水平测试。加快研制和推行覆盖听说读写、区分等级的汉语综合能力测评方案,并推动进入有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切实执行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加大部队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力度,对农民工实施免费的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包括“民学汉”和“汉学民”,加大少数民族师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要着力改革外语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外语教育规划,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利益出发,细分地缘政治、国际战略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充分布局各语种人才的培养,做好小语种人才的储备,并重视培养多语多言人才。
语言和谐建设,要遵循语言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语用关系、民族之间的语用关系、方言之间的语用关系、国家之间的语用关系、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语用关系等,总之是要体现社会语言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鲜活性,体现社会语言生活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学校人文教育要使学生树立起跨文化的理解与宽容以及文化生态多样性的理念,而这种文化生态多样性是建立在语言生态多样性基础之上的。
语言安全建设,要积极服务于国家总体的安全战略,为国家濒危语言资源的抢救与保护,为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际国内使用的主体地位,为防止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普遍失范,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实力,为争取包括虚拟空间在内的国际话语权,为解决跨境语言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和地缘政治相关联的语言文字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语言传播建设,要做好宣传推介,一方面“引进来”,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设计以传播汉语文化为目的的“语言旅游”项目;一方面“走出去”,与国外教育机构联合,大力发展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开发优质的国际汉语课程教材。总结与反思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政府扶持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致力于翻译出版国学精华文献、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国文化的开放式发展,为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