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7-12-20 09:39:38  |  浏览次数:


      12月19日上午,我国第一个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系由北京师范大学张维佳教授主持的北京市语委重大项目。来自教育部语用所、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的五位专家学者组成鉴定专家组。经过评议,鉴定专家组认为:“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完全达到立项预定的目标。
      “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于2012年5月启动,至2017年11月完成。5年来在北京市语委办主持下,市文化、文物、方志部门及各区语委办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10余位专家和数十名研究生参与该项目研究开发。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软件由北京语言大学荀恩东教授团队设计开发。
      “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面向语言文化而研发的开放式数字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内容涉及北京方言、北京口传文化、北京话土语图典、北京话诗文吟诵、北京地名文化、北京名园楹联匾额、北京三山五园御制诗、北京话研究历史文献等北京语言文化资源,不仅是人们了解认识北京语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抢救、整理、保护正在迅速变化的北京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在非遗保护、文化宣传、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课题组经过多年工作,在语言资源采集、汇聚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数字博物馆已经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上对外开放展示,在研发中还编撰了多部北京语言文化读本,丰富了北京语言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内容。
      会上,市语委办公室主任贺宏志博士首先介绍了“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立项缘起和工作进程,说明了项目建设的创意点。随后张维佳教授从项目概况、研究内容、项目意义和创新点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荀恩东教授负责的技术团队从数据加工、项目设计界面、后台框架和系统部署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技术研发过程和成果,逐一展示和测试八个展室的形式、内容和功能。
      在讨论评议环节,鉴定专家组成员高度评价了该项目的创新性和重要意义,并对数字博物馆今后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数字博物馆的研发,在对260余所各领域在线数字博物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用户的多方面需求,采用分类展示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展现形式,将多模态的语言文化资源与观赏浏览者的网上查询和阅览习惯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展示性、趣味性、易读性和自适应性等特点。系统针对PC端和手机端两套不同的界面原型,通过判断不同分辨率进行智能自适应,不论使用何种设备进行浏览,都具备良好的观感体验。网站设计风格朴实典雅,加之以诸多本土文化元素,给人以古典与时尚相结合之感。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数字博物馆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传播、保护北京语言文化的作用,专家们建议:应加强“老北京”元素的体现;应从在全国同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高度进一步丰富资源、完善功能;应从市民参与互动的角度拓展语言文化资源的补充渠道;应便于国外人士了解中华文化、北京文化。
      张维佳教授表示:如何把“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建成一个接地气的、让北京市民乃至更大范围的受众喜闻乐见的网站,是课题组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许多工作有待未来进一步完善。“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期望以后在参与性、规范性、传播性、研究性等方面得以加强。
      贺宏志主任在总结讲话中说,“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建设历时五年,项目负责人及技术研发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是全国第一个既有共时有声资源又有历时图文资源的语言文化博物馆,时空维度覆盖性极广,语言文化资源承载性极强。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未来的责任,要加大对“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宣传,充分发挥其宣传展示、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各方面的作用。“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将是留给后人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文化大礼包”。

      “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将正式上传“北京语言文字网”,成为全社会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