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博览

汉语语言知识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博览 > 汉语语言知识 >

北京话语料资源概述(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7-01-09 15:05:16  |  浏览次数:

      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创作的作品甚多,多为文艺作品,按照时代顺序分述如下:
      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
      1.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据说诸宫调是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现存的诸宫调三种中的《董西厢诸宫调》中就有北京话的语汇。
        二、元代北京话语料
        1.元曲资料
       反映元代北京话的语料文献主要是全元戏曲。以元杂剧为主。在元杂剧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现今北京话词汇的影子和源头。顾学颉、王学奇的《元曲释词》是我们研究元曲词汇与北京话关系的重要资料,弥松颐的《京味儿夜话》考释了168个北京话词语,对元曲也多有引用。关于元代大都音的情况,方彪推测此时元代大都音的底层应该是洛阳正音。洛阳话本来一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语音中心。北宋王朝以洛阳为西京,首都是东京汴梁。洛阳正音覆盖了汴梁正音。金、元两王朝攻破汴梁时,均迁城中人口于燕京,于是洛阳正音也被迁到了大都,被迁到大都的洛阳正音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区的语音之后,发展成为了大都正音。
三、明代北京话语料
     (一)中国本土文献
       1.《金瓶梅》
      《金瓶梅》,也称《金瓶梅词话》,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由于《金瓶梅》的语言口语化、所以其方言属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对象。关于《金瓶梅》所用方言的属性,主流性看法当然是山东方言说,但是学界一直对此有不同意见。据张玉萍在《〈金瓶梅〉方言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的统计,计有山东方言说、北京方言说等十多种说法。此中北京方言说特别值得重视。北京话研究专家弥松颐力主此说,他在专著《京味儿夜话》一书中多次引用《金瓶梅》的语汇证明《金瓶梅》所用方言的属性应该是明代的北京话,如该书中对“摭溜子”、“爱窝窝”的词汇说明都颇有说服力。但说《金瓶梅》完全用北京话所写,恐不可信,说该书中有若干北京话的词汇成分,应不为过。根据太田辰夫先生在《汉语史通考》中提出来的鉴定文献材料是不是北京话的七条标准,只有(5)有禁止副词“别”一条符合,其余六条均不符合,他认为《金瓶梅》的语言应该不是北京话,但是他又指出,《金瓶梅》中有不少特殊词汇与《儿女英雄传》一致,很值得注意。而且,他的鉴定北京话的7条标准是对清代语料说的,对于明代的语料,恐怕还需要再做考虑。这里列出《金瓶梅》一书,不是说该书的语言就是北京话,只是想介绍一个与北京话有关的较有影响的观点备参。
     (二)朝鲜的汉语教科书
       1.《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
      《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是朝鲜王朝(1392~1896)早期使用最广泛的汉语会话教材。一般认为这两部书是朝鲜中宗朝著名的汉学家崔世珍所编撰的,成书年代不详。这两本书是《老乞大》和《朴通事》系列中,迄今为止最早的韩文注音本。在书中出现的所有汉字下面左右两侧各有不同的韩文对音(即“左音”和“右音”),而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右音反映了十六世纪初的中国时音;左音是依据《洪武正韵》的“《通考》之音”,与编撰《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当时的时音有较大的差异。右音记录的可能是北京音。该会话的方言基础一般认为是明代北京话。
四、清代及民国初期北京话的语料
      (一)白话小说
       1.《红楼梦》(1760
       《红楼梦》反映清代早期的北京话,乃众所周知。有关《红楼梦》语言研究论著甚多,关于《红楼梦》中的北京话口语语汇研究,近年成就较大,主要表现在多种《红楼梦》语言辞典的编纂上,大陆近年来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语言工具书,不算日本出版的相关著作,按照时间顺序,主要有下列一些:
     (1)《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红楼梦〉俗语概说和汇释》,林兴仁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
     (2)《红楼梦辞典》,主编:周汝昌;副主编:晁继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3)《红楼梦语言词典》,周定一主编,商务印书馆,1995。
     (4)《〈红楼梦〉四字格辞典》,高增良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5)《红楼梦成语辞典》,高歌东、张志清编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6)《红楼梦鉴赏辞典》,孙逊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7)《〈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刘心贞编著,东方出版社,2010,582页。
     (8)《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冯其庸、李希凡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9)《红楼梦里的北京土语》,吕长鸣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10)《红楼梦鉴赏词典》,裴效维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11)《红楼梦与民俗美》,宋德胤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该书85~228页是《红楼梦俗语汇释》,就是一部检索红楼梦俗语的工具书。
       2.《施公案》(1798
     《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贞》,是一部清代民间通俗公案小说。《古本小说集成》据道光庚寅(1824)夏镌文德堂藏板原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本较好。由于该书长期被评书家所演绎,现存的版本口语性很强,是公认的清代北京话语料。
      3.《红楼梦补》(1819
     《红楼梦补》,清代小说,四十八回,归锄子撰,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古本小说集成》据嘉庆二十四年乙卯(1819)藤花榭刊本原版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该书基本上是用当时的北京话口语创作,但仍然有些文人气息。
      4.《品花宝鉴》(1848?)
      《品花宝鉴》的作者陈森(约1797~约1870),字少逸,江苏常州人。他科举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园旧事,遂以清代乾隆、嘉庆中优伶生活为题材,写出《品花宝鉴》前三十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广西返京,始成全书,共六十回。学界公认《品花宝鉴》的语言是当时的北京话,但是专门的语言研究论著甚少,齐如山的《北京土话》、弥松颐的《京味儿夜话》对该书的词汇例句颇有引用。
      5.《红楼梦影》(1861
     《红楼梦影》是清代著名满族女词人顾太清晚年撰写的一部北京话小说。《红楼梦影》在语言风格上有一定特色。关于该书的专门语言研究甚少。
      6.《儿女英雄传》(1878
     《儿女英雄传》是由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四十回,是反映清代晚期北京话的一部影响极大的京话小说,研究论著甚多。该书的代表性版本有如下三种:
     (1)《儿女英雄传》三十九回钞本,一函十八册,在国家图书馆分馆藏。
     (2)《儿女英雄传》光绪四年刊本,北京隆福寺聚珍堂书房,木活字本。
     (3)《儿女英雄传》光绪六年刊本,北京隆福寺聚珍堂书房,木活字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儿女英雄传》弥松颐校注本是以光绪六年(1880)北京聚珍堂活字本《还读我书室主人评<儿女英雄传>》为底本,删去评语,以光绪四年(1878)聚珍堂初印活字本《儿女英雄传》为主要校本,并以北京图书馆藏旧钞三十九回残本《儿女英雄传》参校排印。齐鲁书社1990出版的文康著董询评尔弓(即弥松颐)校释的《儿女英雄传》则是以光绪六年(1880)北京聚珍堂活字本《还读我书室主人评儿女英雄传》为底本刊印。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影印出版的《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影印了1、2这两种珍贵版本。版本的不同关系到口语词的写法,齐鲁书社本弥松颐在该书的“后记”中,通过对比各版本间词汇不同证明《三十九回钞本》更接近(或者“就是”)文康原本的一个佳善之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弥松颐《儿女英雄传》新校注本是在齐鲁书社本的基础上,解释的口语词更多,更准确,并纠正了不少此前版本注释的错误。
       7.《三侠五义》(1879
      《三侠五义》,作者为清朝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三侠五义》最初版本为石玉昆的说唱《龙图公案》。光绪五年(1879),石玉昆加以修改润色定稿印刷发行,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共一百二十回,卷首有问竹主人(石玉昆)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1925年,由俞平伯校点、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三侠五义》选用原本,是该小说流传以来最优秀的版本。由于该书基本上是一部评书,用北京话讲述,是研究北京话的重要语料。
       8.晚清民初的京味小说作者群
      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说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市井风情、满族风俗、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当时的北京话,为后人留下十分难得的语言史料。
  (1)蔡友梅(即损公)
      清末的京味儿小说《小额》早已为研究者熟知,其作者蔡友梅为汉军旗人,作品语言京味儿十足。蔡氏作品一百余部刊载于早期北京白话报中,引录如下:
  《顺天时报》:1913年至1919年间,蔡友梅以“损”、“损公”、“退化”等笔名连载了数十部小说:《梦中赴会》、《二十世纪新现象》、《新侦探》、《孝子寻亲记》、《感应篇》、《张军门》、《家庭魔鬼》、《潘老丈》、《海公子》、《汪大头》、《大劈棺》、《大小骗》、《姚三楞》、《苦儿女》、《刘瘸子》、《贺新春》、《金永年》、《两捆钱》、《奉教张》、《苏造肉》、《王善人》、《王小六》、《粉罗成》、《钱串子》、《小世界》和《自由女》。
  《益世报》:《益世报》于1915年在天津创刊,次年增刊北京版。蔡友梅以“梅蒐”、“老梅”、“亦我”等笔名发表了下述小说:《高明远》、《张和尚》、《怪现状》、《过新年》、《回头岸》、《土匪学生》、《八戒常》、《王有道》、《大车杨》、《苦家庭》、《恶社会》、《贾万能》、《刘阿英》、《中国魂》、《大兴王》、《和尚寻亲》、《谢大娘》、《双料义务》、《势利鬼》、《店中美人》、《以德报怨》、《刘三怕》、《王翻译》和《美人首》。
  《京话日报》:1919年7月至1921年10月间,蔡友梅共连载了“新鲜滋味”系列小说27种,目前笔者所见的有26种:《姑作婆》(第一种)、《苦哥哥》(第二种)、《理学周》(第三种)、《麻花刘》(第四种)、《库缎眼》(第五种)、《刘军门》(第六种)、《苦鸳鸯》(第七种)、《张二奎》(第八种)、《一壶醋》(第九种)、《铁王三》(第十种)、《花甲姻缘》(第十一种)、《鬼吹灯》(十二种)、《赵三黑》(十三种)、《张文斌》(第十四种)、《搜救孤》(第十五种)、《王遁世》(第十六种)、《小蝎子》(第十七种)、《曹二更》(第十八种)、《董新心》(第十九种)、《非慈论》(第二十种)、《贞魂义魄》(第二十一种)、《回头岸》(第二十二种)、《方圆头》(第二十四种)、《酒之害》(第二十五种)、《五人义》(第二十六种)和《鬼社会》(第二十七种)。
  《国强报》:蔡友梅晚年在《国强报》也连载了大量作品:《瞎松子》、《忠孝全》、《韩二刁》、《连环套》、《郭孝妇》、《驴肉红》、《新侠女》、《郑秃子》、《大樱桃》、《白公鸡》、《胶皮车》、《二家败》、《人人乐》、《鞭子常》、《山东马》、《路三宝》、《黑锅底》和《五百万》。
         国家图书馆馆藏:《店中美人》、《双料义务》、《瞎松子》、《姑作婆》、《苦哥哥》、《理学周》、《麻花刘》、《库缎眼》、《刘军门》和《苦鸳鸯》。
天津市图书馆馆藏:《曹二更》、《董新心》、《方圆头》、《酒之害》、《五人义》、《鬼社会》、《苦哥哥》、《库缎眼》、《苦鸳鸯》、《一壶醋》、《鬼吹灯》、《赵三黑》、《张文斌》、《搜救孤》和《王遁世》。
         首都图书馆馆藏:《白公鸡》、《二家败》、《人人乐》、《大樱桃》、《郑秃子》、《忠孝全》、《郭孝妇》、《连环套》、《驴肉红》、《胶皮车》、《赛刘海》、《小蝎子》、《方圆头》、《刘军门》、《苦鸳鸯》、《姑作婆》、《贞魂义魄》、《鬼吹灯》、《曹二更》、《张文斌》、《搜救孤》、《回头岸》、《非慈论》、《赵三黑》、《库缎眼》、《麻花刘》、《理学周》和《小额》。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藏有《钱如海》、《小姑毒》、《义友记》和《奸淫报》四部蔡友梅作品,天津晚报社发行,署名今睿。
于润琦先生主编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和台湾新兴书局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第九编)总计收入了蔡友梅20部小说。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设主编的《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收损公作品24篇,精装为三册。损公的著名小说《小额》,曾经在日本影印出版,最近,大陆出版了《小额(注释本)》((清)松友梅著,刘一之注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徐剑胆
       剑胆本名徐济,别号哑铃、亚铃、涤尘和自了生,在当时是与蔡友梅齐名的京味儿小说大家,他的创作生涯超过四十年。蔡氏作品一百余部刊载于早期北京白话报中,引录如下:
      《爱国白话报》:《李银娘》、《魏大嘴》、《盗中侠》、《花和尚》、《赛金花》、《孝义节》、《吴月娇》、《珍珠冠》、《白绫帕》、《赵总兵》、《贾斯文》、《恶仆害主记》、《陈烈女》、《锡壶案》、《杨结实》、《张古董》、《如是观》、《卖国奴》、《张烈女》、《小美人》、《珠玉缘》、《巧奇缘》、《偷生奴》、《恶讼师》、《抢婚奇案》、《生死鸳鸯》、《金闾艳案》、《眼镜博士》、《方承观》、《香界寺》、《夜游神》、《小连生》、《回头岸》、《虎口余生记》、《新房死尸案》、《风流所长》、《钓金龟》、《何喜珠》、《张观准》、《仇幕娘》、《小五通》、《恶妇回头岸》、《孝子寻亲记》、《蒲葵扇》、《妙判奇缘》、《猴美人案》、《毛阿贵》、《狗头六》、《李秃子》和《逆伦谋杀案》。
  《白话捷报》:《金三郎》、《何喜珠》、《劫后再生缘》、《李清风》、《康小八》、《元宵案》、《煤筐奇案》、《大报仇》、《张黑虎》和《杨莲史》。
  《北京白话报》《孽海循还记》、《同恶报》、《祸国奴》、《煤筐奇案》、《英雄会》、《美人祸水刘喜魁》、《花鞋成老》、《邓子良》、《张小仙》、《苏兰芳》、《关公演义》、《山海关》、《春明梦影》、《扁将军》、《美人与伟人》、《清宫十三朝秘史》、《大骗案》、《金刚钻》、《金少梅》、《家庭祸》、《新毒计》、《新风流医》、《地藏庵》、《赵妈妈》、《恶奴欺主记》、《方承观》、《黄姑娘》、《白话聊斋·罗刹海市》、《义烈鸳鸯》、《白话聊斋·贾奉雉》、《白话聊斋·丁溪前》、《狡猾报》、《文字之孽》、《白话聊斋·柳生》、《亡国泪》、《官场冤案》、《白话聊斋·佟客》、《白话聊斋·仇大娘》、《宦途风波》、《白话聊斋·阿英》、《白话聊斋·张诚》、《白话聊斋·庚娘》、《眼睛博士》、《白话聊斋·鞏仙》、《白话聊斋·竹青》、《白话聊斋·王大》、《葫芦梦》、《恋爱孽镜》、《金钱祸》、《地藏庵》、《故都黄粱梦》、《新贪欢报》、《美人梦》、《奇巧循环》和《儿女英雄传》。
  《北京小公报》:《李五奶奶》、《石宝龟》、《义烈鸳鸯》、《杨翠喜》、《神术》、《自由潮》、《刘二爷》、《钟德祥》、《血军刀》、《七妻之议员》、《文艳王》、《白狼》、《梦中梦》、《逆伦惨杀案》、《闷葫芦》和《陈厨子》。
  《实报》:《天桥》、《国贼》、《一念差》、《活阎罗》、《义合拳》、《红鬃烈马》、《旧京黑幕》、《苦口佛心》、《贫女奇缘》、《新华忆旧》、《恶恋》、《迷途》、《报恩侠女》、《欢喜冤家》、《烟阀遭虐案》、《双龙门》、《鬼蜮社会》、《血手印》和《阔太监》。
  《实事白话报》:《金扁簪》、《傅胜氏》、《黑骚儿》、《三命奇冤》、《前世冤》、《白脸常》、《除夕之夜》和《七月生子》。
  《北平日报》:《宦海腥膻录》、《红粉骷髅记》和《满清亡国影》。
  《群强报》:《泥人志》、《可怜虫》。
  吉林图书馆藏单行本:《新风流》、《醒春居》、《新贪欢报》、《赵妈妈》、《新毒计》、《家庭惨史》、《无头案》和《家庭祸》。首都图书馆藏单行本:《凤求凰》、《巧循环》、《华大嫂》、《李傻子》、《阿玉》、《余小辫》、《范希周》、《金茂》、《唐大姑》、《麻希陀》、《翠花案》和《貌相奇缘》。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设主编的《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收剑胆作品17种,精装为二册。
     (3)王冷佛
      冷佛不仅擅写白话小说,还写文言小说,《蓬窗志异》(民国三年九月初版)即其一。冷佛的白话小说有《春阿氏》、《未了缘》、《井里尸》等。而《井里尸》也是皇皇巨著,多达二十万言。仅在民国三年,就有三部小说问世,可见冷佛也是个高产小说家。
       冷佛因连载于《爱国白话报》的小说《春阿氏》声名鹊起,他是北京内务府旗籍,作品以中长篇为主,语言的口语化程度很高。另外,在首都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还发现了《小红楼》、《侦探奇谈》等冷佛作品。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设主编的《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收冷佛作品7种,精装为三册。
     (4)穆儒丐
       穆儒丐,名穆都哩,字辰公,出身旗人,曾任《国华报》编辑,小说《梅兰芳》先后连载于《国华报》、《群强报》和《盛京时报》。1916年后来到沈阳,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徐生自传》、《同命鸳鸯》、《北京》等作品。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设主编的《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收穆儒丐作品1种。
     (二)戏剧材料
      1.京剧
      京剧有着自身悠久的传统,有着固定的套路。尤其是很多剧本均基于元杂剧,自元代以来,唱词与口白几乎没有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念白就要改为当地人能听懂的语言,口白也要趋向当时的口语白话。京剧中有不少北京话成分。如所周知,京剧中的丑角的话基本上是北京话的口语。对京剧中的北京话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弥松颐的《京味儿夜话》中对168个北京话词语的考释多有引用京剧剧本。
      2.《玉霜簃藏曲》等新材料
       北京大学图书馆2012年新发掘的一系列戏曲剧本数量十分可观,原为程砚秋的世代家藏,每部剧本均钤有“玉霜簃藏曲”的印章为证(“玉霜”为程砚秋的字),后程砚秋的家人拍卖给北京大学。由于此前一直为程砚秋家藏,因此这一系列剧本在学界从未有人使用,更无人研究。这些剧本跨越的年代甚广,从清顺治年间到民国初年共二百余种,不仅包括工尺谱,也包括念白。剧本中文字均为手写,当系清代伶人所记,十分珍贵。这些剧本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均为“演出剧本”,即伶人演出以此为据,伶人在台上的唱词口白均与剧本一致,因此这些剧本相当于反映了当时的“演出现场”,因此这样的剧本应会根据演出地的不同以及面向观众的不同而进行改动,唱词尚且不变,但念白部分肯定会进行一定改动,因此有些作品的口白很可能反映的是北京话,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批文献材料。
      (三)曲艺(“说”类,旧属“俗曲”之一)
      俗曲是“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研究民间文艺的学者,对用一定曲调演唱的鼓词、弹词、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等类的曲艺形式和秧歌、花鼓、落子、滩黄等类的民间歌舞小戏的通称。用北京话演唱的俗曲概貌,可参李家瑞编的《北平俗曲略》,刘复、李家瑞所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和傅惜华编著的《北京传统曲艺总录》等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界明确地划分了戏曲、曲艺两种艺术的界限。民间小戏属于戏曲的范围。曲艺艺术,一般分为“说”(评书、相声等)、“唱”(大鼓、琴书、牌子曲、开篇、时调小曲等)和“说唱”(即评弹、说唱鼓书等说唱相兼的曲艺形式)三大类;后二者或称“鼓曲”。俗曲一词,遂不见使用。下面根据现行对曲艺的分类,但把“唱”和“说唱”合并为一类,统称“唱”类。即分为“说“类和”唱“类两大类,分述相关材料对北京话研究的价值。
     (1)相声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定型于清末的北京,是运用北京口语进行创作的。弥松颐的北京话研究论文也对相声作品多有引用,贾彩珠的《北京话儿化词典》也引用了不少的相声作品,贺阳的《北京话语言材料目录》亦把相声列为单独的一项北京话研究材料。清末时期的相声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今仍流传的一些传统相声作品已经被后世演员进行了改动,变成了当前的北京话,所以真正反映清末时期北京话面貌的作品并不多。现可查的作家作品为清末李德钖、焦德海、马德禄等“八德”,清末民初张寿臣、清末民初常氏家族、民初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等。现在少量的早期相声作品还保存录音,十分珍贵,一般为清末民初。若无录音材料,只好以文本材料为据。所以这项资料只能作为清代语言研究的辅助材料。目前可资利用的主要材料是《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刘英男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评书
       流行于北京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在北京的说书人基本上是以地道的以北京话说演。清末民国时期评书的代表人物有王杰魁(1874~1960)、陈士和(1887~1955)等,他们的评书底本成为北京话研究的重要语料。
      (四)曲艺(“唱/说唱”类,旧属“俗曲”之一)
       1.子弟书
       子弟书是研究清代北京话的重要语料,现存的子弟书约有440余种。资料方面,其集大成者为黄仕忠主编的《子弟书全集》(共1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岔曲
       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曲种,兴盛于清代乾隆朝,流行于北京城内外。岔曲也是研究清代北京话的重要语料。比较常用的语料除了清代的《霓裳续谱》外,就是《升平署岔曲》(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对于俗曲的音韵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是罗常培先生的《北平俗曲百种摘韵》。
     (五)早期白话报
      清末民初全国的白话报刊有一百七十余种,而京津地区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些报馆出版了为数相当可观的白话报,这些白话报刊为京味儿小说提供了阵地,为京味儿小说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知名度较高的白话报有:《京话日报》、《京话实报》、《京话报》、《京北民报》、《北京女报》、《北京新报》、《北京小公报》、《(北京)实事白话报》、《(北京)进化报》、《(北京)群强报》、《北京白话报》、《白话国强报》、《竹园白话报》、《公益报》、《正宗爱国报》、《神京白话报》等。这些白话报的大量栏目都是用纯正京话写就,蕴育了松友梅(损公)、徐剑胆、杨曼青、文实权(市隐)、文子龙(睡公)、丁竹园(国珍)、王泳湘(冷佛)、穆都哩(辰公、儒丐)、自了生、时感生、湛引铭、耀公、涤尘、钱一蟹、尹虞初等一批京味儿小说家。他们多为旗人,谙熟京师的逸闻掌故、风土人情,写了不少地道的京味儿小说,是研究当时北京话的珍贵语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的《进化报》小说栏连载了社会小说《小额》,是当时京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些北京地区的白话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话日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了影印本《京话日报》(16开精装,全12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使用十分方便。
     (六)域外北京话教科书和辞书
      1.西人所编的北京话教科书和辞书
      在西方人编写的北京话教材中,当属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编的《语言自迩集》(1886)影响最大,中文译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语言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既有音韵学上的价值,也有词汇、语法方面的价值。其他语料价值较高的西人教材还有:《京话指南》(法国领事于雅乐编译,光绪十三年)、富善(Chauncey Goodrich, 1836~1925)的《华英袖珍字典》(1891)和《官话萃珍》(1916)。
 
       2.日本编写的北京话教材
     1876年后,日本兴起了北京话学习的热潮,出版了大批北京话教材。这些教材、读本和词典都极富语料价值,多数已收入《中国语学资料丛刊》(波多野太郎编)和《中国语教本类集成》(六角恒广编)。更多的书目可参看六角恒广的《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及附录。张美兰编纂了《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汇刊》(精装影印本,全26册),李无未主编了《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江户明治编)》(全60册)。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汇集了从享保元年(1716)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之间,即日本江户、明治两个时代日本汉语教育体系之下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教科书,总计134种,其中不乏反映当时北京话的文献,如《燕语启蒙》、《清语独案内》、《清语教科书》等。
       另外,《燕京妇语》是清末以日本女性为对象的汉语会话课本,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鳟泽彰夫先生架藏该书的抄本,1992年9月日本好文出版社出版了经鳟泽先生整理后的排印本,此书遂得以披布于世。
       3.朝鲜编写的北京话教材
   根据汪维辉主编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和《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以及朴在渊、金雅瑛编的《汉语会话书》和《汉语会话书续编》收录,可资研究北京话的教材有:
 《老乞大谚解》(1670)、《朴通事谚解》(1677)、《老乞大新释》(1761)、《朴通事新释谚解》(1765)、《重刊老乞大谚解》(1795 )、《骑着一匹》(18世纪初,不晚于1826年)、《华音撮要》(1877)、《华音启蒙谚解》(1883)、《学清》(1885)、《关话略抄》(19世纪后半叶)、《汉谈官话》(至迟1902年)、《交邻要素》(1906)。
     (七)《圣经》的北京话译本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圣经》的各种汉语译本可以溯源甚早。游汝杰的《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著作书目考述》一书收录了西洋传教士的方言记录和研究,分为:《圣经》方言译本书目考录、方言圣经分地区解说、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考录等7个方面书目的考述。其中就有用北京方言或者北京官话翻译的《圣经》。张美兰对若干北京官话翻译的《圣经》写有提要。
      (八)满(蒙)汉合璧文献
       满汉合璧文献是研究北京话的重要语料。这些文献可分为三类:(一)词典类;(二)语法书类;(三)会话书类。一、三两类与北京话研究有直接关系。语法书类也对北京话研究有帮助。如清人舞格所著的《清文启蒙》是一部帮助满人学习满语的教科书,该书初版于清雍正八年(1730),成书时间比《红楼梦》还早数十年。全书分语音、会话、虚词和词形辨析四部分,会话部分的北京话翻译口语化程度极高,是十分珍贵的北京话语料。
       1.词典类
       满:《御制清文鉴》(1708)
       满蒙:《御制满蒙合璧清文鉴》(1717)
       满汉:《御制增订清文鉴》(1772)
       满蒙汉:《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1780)
       满蒙汉藏:《御制四体清文鉴》(1780前后)
       满蒙汉藏回:《御制五体清文鉴》(1790前后)
      2.语法书类
     《满汉字清文启蒙》(1730)
      3.会话书类
     《满汉成语对待》(1702)
     《满汉字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1730)
     《清话问答四十条》(1758)
     《满汉合璧集要》(1766)
     《清文指要》(1789)
     《庸言知旨》(1819)
     《问答语》(1827)
     《三合语录》(1829,满蒙汉)等
    (九)老北京叫卖与北京童谣
     1.老北京叫卖的记录:《一岁货声》
市声,老北京人称为吆喝。老北平的市声共有350余种,响器50余种。记录北京叫卖声的著作并不多,最有名的一本书就是《一岁货声》,有光绪丙午(1906)年序,现藏于首都图书馆。《一岁货声》为按一年中的时序记述北京旧时街巷售物小贩的叫卖吆喝声及售物情况的专书,货声一般是北京的下层人士卖货时的吆喝声,纯粹是口语,有很多拟声词,形容词、儿尾词、子尾词和老北京的口语词,吆喝时,一般随着叫卖物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旋律。
       《一岁货声》收录在周建设主编的《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另外,已经出版的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吆喝与招幌》(王文宝著,同心出版社)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传统广告艺术史略)》(曲彦斌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2.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有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十种表现形式,是研究北京话的重要语料。
关于北京童谣的文本,就目前知见的有如下两种,一种是1896年由意大利人韦大列(Guide Vitale)编撰的《北京的歌谣》。全书收录了170余首“北京的童谣”。这些童谣中记录的北京方言俗语甚多,如麻愣、厌物儿、蚂虎子、乍板儿鞋、把卜了(把尿之意)等。这些土语就是被记录下来的清末时期的老北京话。有些土语今已消亡,有些至今仍在延续。
        另一种是1900年由美国人何德兰(Isaac  Headland)编辑的《孺子歌图》(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美国的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New York出版1900,161页)。收录了152首北京的儿歌,也记录了很多北京方言词语。
      (十)其他材料:清人的一些记录有北京话的笔记
       1.《燕说》四卷)
      《清史梦兰著于清同治六年刊本(1867。史梦兰,字香崖,直隶乐亭人。该书收集了当时的北京话,加注释并整理成4卷,收于止园丛书。收录了约600条词汇,引用的书目约300种,加注释的词语超过1000多条。引证非常详实,每条先是北京话,再是读音,然后记载了考证。读音用直音或反切法标注。
       2.《燕市积弊》三卷)
       作者是清庄荫棠,亦名荫堂,约生于1869年或1870年,卒于二十世纪三十年后期。原籍江苏武进,久居北京,其以笔名待余生发表的《燕市积弊》三卷,这是一部写作于晚清时的记述北京旧时社会民俗的专书,其最大特点是以生动流畅的当时北京话来介绍,所以也是一部反映当时北京话的语料书。与其所著内容性质相同并在1940年汇集印行的另一著作《都市丛谈》,同被以后的民俗学家在有关的著作和文章中多处多次引出,其参加撰写并署名“耀亭”发表的连载小说《说聊斋》和《白话聊斋》中篇目,很受人们重视,其中有些篇目甚至被现今论述北京语的专著作为采取例句的来源。
 

(冯蒸,首都师范大学)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