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语言文化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应用 > 行业语言文化 >
沈家煊先生眼中的网络语言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网络语言只有“好”“坏”之分 跨学科研究应更重视深度合作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7-08-06 23:03:52 | 浏览次数:
当下,网络语言与跨学科成为语言学界关注较多的两个热门话题。许多网络热词常以波浪式的方式涌现并迅速消失,也有被社会普遍接受并留存下来的,这些现象曾一再引起大家热议,作为语言学者应如何理性看待网络语言?此外,随着哲学社会科学春天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如何突破学科定势也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带着这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语言学频道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网络语言不必“一棍子打死”
中国社会科学网:网络语言目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语言现象对语言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新被动句。对于网络语言,您怎么看?
沈先生:就像你说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语言现象对语言学研究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我想不仅是对语言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比如我在一篇专门讲新被字句的短文中提到,像“被房奴”、“被自杀”等这种新被字句实际上对推动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贡献。“被自杀”实际上不是“自杀”,而是“他杀”,是“被说成自杀”,因此这种说法的出现正是反映了大众对社会上“言行不一致”的不满。“他杀”被说成是“自杀”,这不是言行不一致吗?现在社会上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很多,我觉得像这种说法的出现,也促使我们反思怎么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当然也促使我们建设更健全的法治不健全,这是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再比如,当年出现“宣传群众”这个说法,当时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这个说法不符合语言的规范,因为我们只能说“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后面的宾语不能是接受的对象,要说成“向群众宣传”才对。但是,这种说法虽然突破了语言的规范,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党正是依靠毛主席说的“宣传群众”的口号,结果宣传工作得到重视,由此发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到了革命当中来,最终夺取了胜利。这不是语言的力量吗?因此一些新的说法,我不主张一棍子都打死,对其中一些好的东西,应该采取积极的、欢迎的态度。
能够留存下来的网络语言还是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宏观上来看,许多新兴语言现象都呈现“昙花一现”的情况,而对这些情况研究的文章也不少,请问这种短时兴起又瞬间销声匿迹的语言现象是否能揭示出语言规律?是否能推动语言研究与语言学研究?
沈先生:现在从宏观上来讲,确实有很多“昙花一现”的语言现象,之所以有很多“昙花一现”的现象,是由于我们时代的节奏快、变化快所造成的,语言的新陈代谢节奏也随之加快。因此有很多新的说法昙花一现之后被淘汰了,这很正常,语言的发展中是会有大量说法被淘汰,也会有一些东西保留下来。那么哪些东西会保留下来呢?我想大部分还是能够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但是个别的东西也很难说,比如说“粉丝(fans)”这个词,按音译或者意译都不应该是这两个字,也许当时电脑打字的时候首先出现了这两个字,结果用开了,而现在好多类似“钢粉”、“铁粉”的用法也出来了,这个很难预测。但是总的来说,能够留存下来的还是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的,能够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至于像“喜大普奔”之类的说法很难留存。
因此对于网络语言也好,广告语也好,在我看来只有“好坏之分”。比如广告语中确实有滥用成语的现象,但是广告语里也有用得很好的、很巧妙的例子,像一个电熨斗的广告语“百衣百顺”,把“依”变为“衣”,这种奇思妙想的广告语非常好,不要害怕这种用法会对小学生有什么误导。但也有很多广告语很别扭,很蹩脚,这些东西我们要反对。网络语言也一样,里面有好的,有差的,差的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会被淘汰掉。
这种短时兴起又瞬间销声匿迹的语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为什么它会“昙花一现”?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不符合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网络语言具有接受快、变化快的特点,网民们总是想用简单的方式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像“喜大普奔”这种说法,想用简单的四个字来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这里面就涉及到语言的“经济”和“明确”这一对矛盾。“喜大普奔”出来以后,因为太简了导致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太简单就不明晰,而要想明晰就要费更多的词语,就不经济,我想应该在“简单”和“明晰”之间取得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随场合而变的,并不是说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明晰”占多少,“简单”占多少,这种比例也是按照场景来变化的,也就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样一个道理。说白一点就是,该简单的时候简单,需要明晰的时候明晰。
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应当讲求深度合作,避免肤浅
中国社会科学网:目前很多学科都提倡跨学科研究,请问对于语言学这门学科来说,跨学科研究的份量有多重?在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沈先生:这个问题不仅是对语言学这门学科,对别的学科也是一样的。可以看到,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往往是在两个学科的交叉之处产生的。针对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我主张要两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有一种深度的合作,而不是表面的、肤浅的合作。比如心理语言学算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当然很重要。但从国内目前两个学科的合作来看,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心理学家缺乏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因此他们设计的一些实验,在语言学家看来,有的违背语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而语言学家又缺乏实验心理学的基本训练,因此他们也设计不出好的实验,自己动手的能力也很差,没有掌握做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程序。因此跨学科研究一定要双方的专家学者有一个深度的合作才行。
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比如语言学专业的应该去选修心理学的课程,语言学的学者应该也有数理逻辑方面的基本素质,不然的话,现在国外很多语言学论文会看不懂,因为上面有很多数理逻辑的公式。总之我们的学生培养,课程的设置不要太死。
(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