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知识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博览 > 汉语语言知识 >
史说汉字(五)挥毫千秋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7-10-09 21:16:32 | 浏览次数: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贯彻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国家语委委托山东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史说汉字》,这是国内第一部用电视艺术全景记录、展示汉字起源及发展历史的专题纪录片,是向公众展示、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的有益尝试。
本节目讲述了纸张的出现对汉字书写的发展而在字体演进的过程中,书法家大多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而字体的真正成熟也是通过书法的表现来促进和规范的。
史说汉字(五)挥毫千秋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纸张的出现,让汉字的书写跨越过千年的简帛时代,让笔墨的气息不经意中添了灵动与潇洒。而整个文明的进程,也在这看似一小步的跨越间,被悄然推动了……在发行于2007年的楷书邮票中,位列首席的是钟繇的《宣示表》。有人曾这样评价:“《宣示表》是从隶书引向楷书之后的第一类典范。”然而,在史书记载中,钟繇更为人熟悉的,却是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汉魏重臣的身份。千年已逝,如今走进这陵园,清静得已经难以联想到钟繇当年官至太傅时的显赫,却总会记起那个在笔墨间一开先河的翩然身影,虽然《三国志》中并未提及钟繇的善书之名,但“楷书之祖”的美誉,随着后人的追慕,随着汉字的行进,一并流传至今。他处的时代当时是在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程当中,他是第一个写出来比较正规的楷书的风格,但是那种隶书的笔意还没有完全去掉。新体带着脱胎于旧体的痕迹,更带着冲破旧体的生命力,较之于书法家开风气之先的探索,民间手写体的革新潮流也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后世最为我们熟悉的几种字体,就这样悄然萌芽,在书法家们的笔端,更在那些不知名的陶瓮砖瓦间,带着人们最素朴的智慧。楷书,后来作为官方正式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再衍生新的字体。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基本完成了它的演变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
典型的楷书结构,它的横画总是要向右上略做倾斜的,正好符合我们手拿着毛笔运动的最方便的路线,完全画一条水平线,不方便;画一条垂直线,不方便。这个楷书里面它的“悬针”的那个针尖,恰好是笔锋最容易出尖的地方。所以楷书无论从笔画还是结构体势,都是最符合毛笔的特点和手的特点。
“点如山颓,滴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这是后人对钟繇作品的赞誉,也是对汉字的礼赞,这般如诗如画的语言,或许是唯独汉字才可以触发的意境。有人说,从原初民创制文字伊始,就已经凝聚了美的意识,即使那些契刻在甲骨陶片上的简单符号,也都记录着先民们曾经的精神家园。而从契刻到书写,汉字离艺术的脚步也越来越近。绍兴的兰亭,潺潺的流水,似乎仍记忆着当年那场名传千古的雅集。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按照当时的习俗,古人要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称为“修禊”。春光旖旎间,王羲之、谢安、许询、袁峤之等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人雅士,相聚于“曲水”,进行着“流觞”的游戏,大家开怀畅饮、放声歌吟,四十一个人竟赋诗三十七首。诗成之后,众人推选王羲之作序,于是,就有了书法史上永远绕不开的《兰亭序》。
《兰亭序》整个摆脱了以前那种隶书的意味,写得非常地飘逸,非常地流畅,也非常具有很多形式的美,字与字之间的组合,还有不同的造型,其中二十几个“之”字,每个“之”字都不同,显得非常成熟和完美。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酒酣兴尽之际,想起了“死生亦大矣”的古训,今与昔,生与死,生命的欢娱和悲伤就这样在内心交错,字妙,文也妙不可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欧阳中石介绍:从流传的很多版本看,是王羲之一气呵成的,这个一气呵成的文字,它不光是一个字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文的问题,所以应当看成是一个串珠。据说王羲之在后来也曾重写过几遍,但是都不如第一遍,因为那个时候的感情、思想都是一体的,他的精力都灌注在那里,了不起的!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兰亭序》皆为后世摹本。相传,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曾让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打扮,从一个叫辩才的和尚手中骗得《兰亭序》,并在临终时将其作为陪葬,随他一起长眠于昭陵。时空辗转,虽然真迹再难觅踪影,但《兰亭序》早已超越了一幅行书作品的简单意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里程碑。魏晋六朝是一个才思飞扬的时代,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却激发了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这样描述:“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无不是光芒万丈。”而名士们狂放不羁、不拘于礼的个性,更成为人们对魏晋风度最深刻的记忆。王羲之的个性,就颇堪玩味,后世广为流传的成语“东床快婿”,就来自他早年的一段轶事。郗鉴和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两大巨头。郗鉴想跟王家联姻,王导说:你到乌衣巷里面去挑吧。别的王氏子弟都是贵族子弟了,说来选女婿了,都很紧张,都是恭恭敬敬的。只有王羲之一个人躺在床上,不理不管。后来郗鉴说,这个正好,就是我的女婿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时人对王羲之的赞誉,说的是人的风采,却也是字的风貌。有人用“天然”二字概括他的风格,而痴迷他书法的唐太宗,则用了“尽善尽美”一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欧阳中石介绍:王羲之的小楷有流传,王羲之的行书有流传,王羲之的章草也有流传,王羲之的草书也很精妙,就是说诸体兼备。在他这里形成的是规范。今天我们学并不一定都死在了王羲之的脚下。尽管每个人有艺术天才可以充分地发挥,但是离开了他这种规范就等于了离开了汉字的规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中显赫非常的琅琊王氏就是王羲之的家族,当年,除却政治上的显达,琅琊王氏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可谓是最煊赫的一族。而其中最为闻名的,除了王羲之,还有他的儿子王献之,后世并称为“二王”。王献之以行书的笔意写楷书,以草书的笔意写行书,介于二体之间,却又兼备二体之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正如唐代书论家张怀瓘所评:“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魏晋是属于书法的时代,追求书写的美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也真正成为中国文人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一种不能须臾或忘的精神活动,而汉字在其间折射出的光彩,前无古人,闪耀至今。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它的开凿始于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后到宋朝初年,历经400余年。龙门现存大小洞窟2345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块,其中有四篇堪称巨迹,被誉为“龙门四品”。北朝石刻书法统称为“北碑”,又以北魏成就最高,故又称作“魏碑”。它们不是名家墨迹,甚至难考姓名,但却以多样的形式,鲜明的特色,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至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叶培贵介绍:如果从文字本身角度来说,我认为魏碑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在于广泛地在各种应用场合,尤其是在碑刻这个天地里面来探索楷书怎么样才能够最方便、才能最优美。所以后来研究到唐代楷书的时候,人们逐渐发现有一个渊源关系,这个渊源关系就是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楷书风格,它的形式如果要寻找的话,大概在北碑里边你都能找到。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是清代学者康有为笔下魏碑的“十美”,百种姿态,万千气象,其实大美无言,一切尽在天地间。
西安的雁塔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水雾如烟,音乐高亢,远处影影绰绰的大雁塔,让人有梦回唐朝的错觉。那实在是一段令中国人提气来精神的历史时期,一个朝代,兼有贞观、开元两个盛世为人称道,政通人和,文化艺术璀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领域无不是成果辉煌。有一个西方历史学家说过,那个时候的唐王朝像东方的一条巨龙一样,凌驾在整个世界之上。创建于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博物馆,被人们誉为“书法艺术的故乡”,而碑林兴起的源头就是对唐代《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的保存。
《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为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尚书》《诗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经书,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石刻经书,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有人把《开成石经》比喻成当年的“高考教材”,这部历时七年,由楷书刊刻的石经,促进了儒家经典的流传,同时也对经籍用字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在这次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汉字规范化运动中,有一本书是不可不提及的,它就是《干禄字书》。所谓干禄就是去追求功名的,就是作为追求功名需要用的文字规范的这种书。《干禄字书》的撰写者叫颜元孙,并不熟悉的名字,然而他的家族实在有太多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远祖可上溯到孔门弟子颜回,而其高祖父颜之推和伯祖父颜师古,皆以考注经史闻名于世。颜之推做了《颜氏家训》,里面有一些像《音辞》这些篇目,都有关于文字规范的一些倡议或者主张,而且对于不规范的一些批评。颜师古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文献学家,文字学家,他曾经对很多古书做过注,汉书做过注,他自己也重视汉字的规范,曾经做过一个叫《字样》的著作。在伯祖颜师古《字样》的基础上,颜元孙完成了《干禄字书》。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明确地将文字分为“正”“通”“俗”三体,并指出每一体的使用场合。
《干禄字书》无疑为汉字的规范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但真正使《干禄字书》发挥作用的却是颜氏家族的另一个成员,颜元孙的侄子——书法家颜真卿。这篇满是涂改痕迹的作品,叫做《祭侄稿》,是颜真卿为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在这场叛乱中,时任平原郡太守的颜真卿,以一介儒生的文弱,挺立在抗击叛军的城头,而颜氏一门有三十多个亲属殉国,可谓满门忠烈。后人崇尚颜真卿书风的雄浑,更敬慕他的气节,将其视作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任何一种抽象的字体必须以具体的名家书法为依托,而颜体正是以这种完美的结合,为楷书的最终成熟提供了范本。据记载,颜真卿在自己的作品中身体力行地书写正字,在66岁时,又以小楷亲自抄录伯父的《干禄字书》,并请人摹刻上石。一时间,人们争相索求,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与唐诗共辉煌的,还有唐朝的酒文化,翻开《全唐诗》,依然能感受到千年前的酒香,浓浓地飘洒着。在杜甫《饮中八仙歌》的描述间,有“眼花落井水底眠”的贺之章,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更有“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张旭。相传张旭作书,往往在大醉之后,脱帽散发高喊狂奔,有时兴起,索性用头发蘸墨挥毫,一笔狂草,变幻莫测,人称“颠张”。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叶培贵介绍:唐朝人有一种要吞吐宇内、征服八荒的这样一种气概,狂草的兴起就是在这个氛围下出来的。唐代的艺术所要追求的不是一种书斋里面的表现,用韩愈来描写张旭的一段话,韩愈认为,张旭是想把天地的可喜可愕,就是值得高兴或值得惊讶的这些东西,以及自己的内心的忧伤、欢乐都融为一体,都寄托到草书中去。文献有记载的唐朝善书者有六百四十多人,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无不以一种高蹈的姿态和充沛的热情,参与其间,成为一场隆重的视觉盛宴。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叶培贵介绍:每一种字体都有一些杰出人士希望建立自己这个时代的新风格,狂草有、篆书有、楷书有、行书都有,这样形成了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种字体全面发展,并且各种字体都有自己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的这样一个兴盛局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然而历史却从来不是由一个或几个人来推动的。一个繁华盛世的背后,总有那么多隐约不明的身影,如繁星点点,最终汇聚成灿烂星河。唐代的书坛就是这样一条光辉的银河。这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写卷,行列严整,笔致挺秀,他们是最普通的抄书手,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典籍的制作整理都要依靠手工抄写。而在有唐一代空前繁荣的背景下,这必然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因此我们说唐代书法的繁荣,尤其是楷书的繁荣,是由庞大的这个文教机构中的不知名的抄书手以及寺庙里面的经生,甚至还有一些文人在考试入学之前也当过抄书手等等,就由这些人和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们共同来构建起来的。回溯千年,古老的汉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路走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以及众多书写者探索的步伐,汉字的诸种字体也迈向了全面的成熟与完备。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在对汉字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无疑是居功至伟。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类,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代,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由于是整版雕刻印刷,十分繁难。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同时,为了适合人们阅读时的视觉要求,图书印刷要求笔画匀称,风格统一,因此刻版字体多选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楷书。在采用名家楷书的过程中,刻版字体逐渐统一点画的基本形态,形成了横平竖直、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宋体字。宋体字和此后的仿宋体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印刷业的规范用字。马克思在论及我国四大发明时说:“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印刷术,无疑将整个世界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汉字,也将以更为规整和稳固的面貌,继续书写中华文明的记忆。
本文转自公众号吉林省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