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产业/语言文化 博览会论证材料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7-03-21 10:48:19 | 浏览次数:
一、举办语言产业/语言文化博览会的依据
习总书记指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北京国际语言产业/语言文化博览会的举办是贯彻这一指示的实际行动和得力举措。
据《语言产业引论》(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研究,语言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业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政策,契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语言强国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强国的语言”和“语言的强国”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
国务院发布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涉及一系列与语言产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要求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支持文化会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注重开发语言资源,支持发展语言产业,为社会提供多样化语言文字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强调,“增强语言经济意识,启动语言产业调查,大力支持语言产业发展,推动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市的一系列规划文件中,强调“培育壮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1998年以来,依托特殊的区域优势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市场基础,北京市会展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北京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三大办展城市之一,并成为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城市。《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指出:紧密围绕北京建设“亚洲会展之都”战略目标,大力培育依托北京产业优势的品牌展会,全面推进会展与多行业的融合发展。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国家语言政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语言文化跟世界各国语言文化进行交流的中心地,在此丰富的语言资源优势下,更应该汇集有关部门的智慧与努力,对如何发展语言产业进行深层次的引导。
二、举办语言产业/语言文化博览会的必要性
语言产业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业态,近年来在发达国家逐步兴起且迅猛发展,已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据统计,2008年欧盟各成员国语言产业的总值为84亿欧元,2015年超过200亿欧元的规模,其产业发展速度在欧洲新兴产业中排名前列。日内瓦大学教授弗朗索瓦·格林的研究团队得出结论:语言的多样性为瑞士国内生产总值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每年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受益于语言的多样性。”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均将语言视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上述国家都将举办语言文化博览会作为促进语言产业发展,获取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截至2016年,英国伦敦作为英语中心区,其伦敦国际语言展已举办30届;德国柏林作为德语中心区,其柏林国际语言文化展已举办31届;法国巴黎作为法语中心区,其巴黎国际语言博览会已举办36届。这些国家围绕语博会构建各自的母语产业圈,通过吸引世界各地展商及观众在短时间内的大量交易、交流与集聚,既形成文化向心力、凝聚力,又形成文化交流力、传播力。基本理念在于,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播、商品的输出以及价值观的宣传,无不首先依赖于语言的传播和先行。
我国是语言资源大国、语言消费大国。中国作为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多语种多文种多方言的国家,有着极为丰厚的语言资源。我国语言市场庞大,发展优势明显。庞大的人口基数、持续的稳定发展、递增的教育投入共同构成世界上最大的语言消费市场,从而为语言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可谓潜力无限。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市场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知名企业,形成了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创意、语文能力测评等丰富的产业形态。
但我国还不是语言产业强国。作为汉语区(世界华语)中心的北京,还没有像巴黎、伦敦、柏林那样的国际语言展会或博览会。我国的语言产业目前还处在分散的、自发的状态,语言产业发展程度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语言企业由分散逐步走向联合,语言资源开发由自发走向自觉,语言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形成,都亟需打造一个促进信息交流、产业联合、技术协作、产品展示、贸易推动的平台。 从汉语及汉语文化圈的地位看,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及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在北京举办首届国际语言产业/语言文化博览会,将填补世界华语区语言类博览会的空白,能够极大地促进语言文化的国际交流,对于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吸引先进语言产业企业、人才、技术集聚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设成为语言产业发展中心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看,一个国家的国力强盛与文化传播能力紧密相连。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相当的距离,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语言产业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低碳环保生态新型产业形态。语言产业的大发展能有效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安全系数,提升中华民族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位态。
近年来,市人大会有代表多次提出,发展本市语言产业,举办语言产业/语言文化博览会。市文资办高度认可代表建议,并认真办复。国家语委委托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承担《语言产业经济贡献度分析》和《语言会展业研究》课题,目前已发表一系列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