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材料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8-01-17 09:13:50 | 浏览次数:
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创新发展
——在2018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1月9日)
杜占元
这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五年来的成绩,分析新形势,明确新要求,谋划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在2018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1月9日)
杜占元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本次会议既是十九大精神的再学习和再领会,也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再动员和再部署。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五年来的语言文字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明确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方向。语言文字事业作为国家文化和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谋划实施《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有的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新形势下语言文字工作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建设基本完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语言文字品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2015年以来,以制定《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国家语委开展广泛调研、分析形势、了解需求、谋划发展,明确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立了“一个核心、五个着力”的大方向,确定了“一普及、两提升”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五大任务”和“五项工程”。
——“一个核心”就是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核心就是事业发展的主线,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服务国家发展需求”这个核心展开;“五个着力”是要在“向国家战略聚焦,向农村和民族地区攻坚,向社会应用推进,向现代治理转型,向国际领域拓展”五个维度上重点发力。
——发展目标是“一普及”和“两提升”。“一普及”即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80%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是硬指标,各地的具体目标会有所差异。有些已经达标的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差距比较大的要努力攻坚,争取达到平均水平。基本普及普通话,是继两千多年前“书同文”之后基本实现“语同音”的又一个伟大目标,将是又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两提升”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语言文字事业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确立了“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新思路。“大语言文字工作”就是要有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大视野,树立高站位、全覆盖、广动员、深合作的大格局,发挥语言文字提升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作用,谋划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文化强国、服务大国外交的大作为。用“大语言文字工作”观谋划工作,才能够真正体现语言文字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全民性特点,发挥国家综合实力基础支撑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只有按照“大语言文字工作”思路,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二)国家语言能力全面提升。
近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在规范标准建设、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使用、健全依法治理体制机制、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提升,效果显著。
一是语言文字依法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宪法》明确了普通话的地位和推广普通话的任务。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37个地方性法规规章为支撑,其他相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语言文字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广泛开展,语言文字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首次编制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标志着国家语委皮书系列(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蓝皮书、国外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黄皮书)整体形成,服务社会使用和学术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规范管理能力与时俱进。若干涉及国计民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得以制定推广(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3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的《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国际标准,为我国汉语拼音国际化,也为中文更广泛的国际使用提供了依据,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国务院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规范的总结、继承和提升,是信息化时代汉字规范的新起点和新发展。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为交通、旅游、文化、金融、餐饮等10多个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提供参照标准,为全面提升外语服务能力提供了支撑。
三是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语音智能技术成果显著,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全面使用,5年来保持年均14%的增长率,2017年机测人次突破610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公平度。开展视障、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是普通话测试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解决了残障人员获取职业资格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成立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国产多语种桌面操作系统通用规范、朝鲜文古字母编码研究等获得立项支持,一批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成果得到应用。
四是语言服务需求能力取得突破。建设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国家语言志愿者人才库,为突发条件下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和应急服务提供支撑,推动我国外语服务能力的提高。语言服务助力北京冬奥会,与北京冬奥组委共同启动《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北京冬奥会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重大工程实施不断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五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以工程为引领,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取得重要进展。
第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大力推进。目前,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来之不易。为确保2020年达到80%的目标,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普通话基本普及县域验收工作的通知》,为各地落实普及攻坚任务、确保“十三五”规划“基本普及”目标的如期实现,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包括外出务工人员的普通话培训,编写常用普通话学习教材。开展双语和谐乡村(社区)示范点建设等工作,促进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
第二,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列入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成为国家工程。建设完成四期共7000多分钟视频资源的中华经典资源库,在电视台、网站广泛播放,免费赠送地方、学校,获得社会和战线好评。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语言文化活动,电视收看观众累计超过30亿人次,中央领导充分肯定,社会群众一致好评,引发了全社会中华经典学习热潮。]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签署合作备忘录,建设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配音,正在进行后期配乐合成等工作。构建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机制,出版两岸语文、科技系列词典,两岸共建“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互联互通。举办两岸大学生书法艺术交流夏令营、汉字文化创意大会、港澳中华经典诵读展演交流等系列活动,增强了港澳台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第三,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语保工程已实现全国所有省份全覆盖,超过2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500个专家团队、1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建设。国家已投入资金1.27亿元,各省自筹资金和配套经费超过6千万元。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总体规划1500个调查点的72%,以及130种语言中的80%左右,出版发行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册,汇聚调查成果的“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研制完成并上线。各地积极推进成果的开发应用,建成或正在筹建本地语言文化资源展示网或体验馆,开通方言掌上通应用软件等,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四,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开展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树立甲骨文的文化标志性象征、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认知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五,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互联网+”语言文字服务和语言文字筑桥等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网建设完成。研制《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并免费向社会提供,便利两岸、国际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和国情调查成果丰硕。研制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开展机器翻译、智能语言学习、中华经典知识图谱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其中机器翻译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产品。智能语音、智能写作和批改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在教学和中高考语言类考试中得到实际应用。自然语言理解等重大课题列入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时列入国家面向2030重大科技项目——人工智能项目。
(四)分管共推、上下联动的语言文字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
按照“高站位、全覆盖、广动员、深合作”大格局定位,健全语言文字工作协同推进体制。加强联动,凝聚各方力量,协同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
横向看,国家语委组成部门由18家增加至29家,基本涵盖了中央党政部门和主要群团组织。
9部门组成的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密切合作,以学校为基础、党政机关为龙头、新闻媒体为示范、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的推普格局深入人心。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等12家单位组成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席会议,对规范外语词的中文译名、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对外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向内看,国家语委不断强化语委内部及教育部内各司局 沟通协调,协同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服务教育发展;联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语言文字工作全面纳入督导评估,建立多部门联合开展语言文字监督检查、专项治理的长效机制。
纵向看,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把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推动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各方面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以下几个方面尤为显著。
一是大力开展普及攻坚。两年多来,各地为促进普通话普及率提升,对30多万农村教师、5万多名少数民族教师和20多万青壮年农牧民开展培训。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大量培训工作。2017年首次开展全国县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工作。各地周密规划,认真部署,调动专兼职2万多人参与,调查120多万人。江苏为数据平台建设作出很大贡献,各地也积极部署,河北、上海、安徽等率先完成了工作。调查数据将为健全全国语言文字基础数据、为各地开展普通话基本普及县域验收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抓实用好推普周。各地将推普周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五年来,举办各种推普宣传活动10多万场,直接参与人次数千万,发放张贴宣传画、宣传资料2000余万份,公益广告播放、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累计近10万条次,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等社会知晓度大幅提升。北京、河北、广东等地已经形成富有特色的推普周活动模式,基层学校普遍开展推普活动。
三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普遍开展,影响巨大;地方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各具特色;诵读、书法特色学校引领示范;各种活动覆盖到大中小学生,激发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内蒙古、江苏、浙江、甘肃等地每年举办的活动深入广泛,形式多样,很有特色。
四是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启动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试点工作,河北、福建、江西、湖北、甘肃、新疆等6省区首批开展试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取得新进展,各地在完成一类城评基础上,二类城评基本完成,三类城评有序开展,按规划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
五是各地语委、民语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组织专家参与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发挥重要作用。共承担了100余项科研项目,为推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和本地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支撑。上海语委办、西藏藏语委办、新疆民语委等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研方面作出较为出色成绩。
(五)语言文字工作迈向国际步伐明显加快。
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内容日益丰富,渠道不断拓展。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语言大会。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的举办,填补了世界华语区语言文化博览会的空白,构建了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互鉴的新平台。先后与法国、德国等举办语言政策与规划系列国际研讨会,开展了“中德语言文化研习之旅”等语言文化活动。与法国签署国家语委首个双边协议《中法语言政策交流合作协议》,成为中外人文交流 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发力。输出12个语种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版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出版了英、日、韩文3个版本。与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设立语言文字优秀中青年学者出国研修项目,首批已顺利实施,标志着人才队伍建设“走出去”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设立语言文字国际高端专家来华交流项目,共39人次来华讲学交流。在海外设立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并开展首次测试,为更多海外华人和中文学习者提高普通话水平提供便利。
五年来的成就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上述列举的仅是主要的、代表性的。这些成就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使我们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道路。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国家语委,向全国语言文字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各行业系统为语言文字事业付出努力、给予支持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深刻认识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次谈到语言文化的重要性问题。仅2017年一年,总书记就多次对语言文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涉及推普助力脱贫、网络语言治理、甲骨文研究应用等方面,为语言文字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进入了新时代。这样一个新时代赋予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内涵,开辟了新领域,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服务国家需求这个核心的确立,更加要求我们对新时代的新需求有充分的认识。
(一)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发展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5000年,凡是语言文字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都是文化鼎盛、国家强大的时代,从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书立说,到汉赋、唐诗等的空前绝后,正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最强大、最富庶的时代。这些时代除了语言文化繁荣,书法也蓬勃发展,从秦始皇“书同文”统一了文字,到隶书、草书、楷书不同书体的形成,再到语言文字本体研究日渐成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理论完备,内涵丰富,为语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语言文字的载体作用更加凸显。要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意义,需要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语言产业作出新贡献。
语言文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产业作为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据统计,我国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世界许多国家都很注重语言产业的发展。研究表明,瑞士语言的多样性,每年能够创造500亿瑞郎收入,约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有人估计,全世界翻译市场年产值可达一万亿元人民币。全球英语教育市场,除大学和政府培训机构外,仍约有600亿美元的规模。
2015年欧盟成员国语言产业总值超过200亿欧元。语言产业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思路,应作为“新的增长点”积极培育、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做贡献。
(三)科技迅猛发展,对信息时代下的语言文字工作提出新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必将对语言文字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提出新要求。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语言文字作用凸显。在信息时代,语言文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语言文字在信息时代发展中有四个关键节点,即文字输入技术、文字处理技术、语音识别转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技术堪称工业革命的顶峰,人工智能则可能超越这个顶峰,成为一个新的革命的起点,可以称其为“零点革命”。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标志是人有了智能,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那一刻可以称为“零点”,“智人”正是人类的起点,这是人类第一次革命,它是自然产生的;而人工智能将在人的智能上引发第二次革命,这一次则是人为发展产生的。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得到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加紧布局。而智能语音技术是人工智能应用中人机交互的关键,在智能社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语言文字理解和处理能力标志着人工智能上升到认知层面,语言智能、辅助学习、机器翻译等语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正在解决全球化发展中的多语种沟通问题。语言文字理解和处理能力是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零点革命”的门槛。
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仅不会弱化,而且会进一步加强,同时更加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技术水平,对语言文字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日益凸显。信息处理中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网络时代语言健康传播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任务。
(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好的语言服务。
现代社会语言服务需求无处不在,在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两个领域体现得更加突出。首先,服务型政府提供的语言服务,既涉及政府行政信息能否及时传递给民众的语言配送能力,也涉及需要特殊语言帮助人群的语言支援问题。比如自然灾害中的语言救助、司法救助时的语言支持等都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提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其中既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还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服务。科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与心理能力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况下,人的心理问题都是通过语言问题表现出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要更好的语言服务。
(五)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呼唤语言文字工作新作为。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反映在语言文字领域也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当前,我国的普通话平均普及率已超过73%,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西部与东部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而有些农村地区只有40%左右,有些民族地区则更低。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青壮年农、牧民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一些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因为语言问题受到限制。这已经成为阻碍个人脱贫致富、制约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的一项关键制约因素。普通话推广普及关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对各级政府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六)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对增强语言文字的国际影响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全球化浪潮下,语言文字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语言文字对国家文化甚至国家安全的影响引发更多关注,围绕语言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美英等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国民语言能力提升、语言资源保护、语言安全及语言的对外推广传播,在立法、规划、机构、经费等方面均有充分保障。
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今年出台了一系列外语战略,包括鼓励学习中文。相反,非洲一些国家如坦桑尼亚,虽几经努力,本土语言最终让位于英语,失去话语权。西方语言意识形态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非洲一些国家。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展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化投融资平台开放包容,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文必将承载更多国际交流工具的功能。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中文文本也是最薄的一本。人们普遍认为汉字字符太多,不易学习。但实际上根据对2016年度媒体用字的统计显示,在使用的9.75亿总字次中,字种数为12041个,但其中频次低于10的汉字接近40%。而941个高频汉字可以覆盖90%语料,2378个汉字就可以覆盖整个语料的99%,也就是不到20%的汉字就可以覆盖几乎全部的语料。作为一种文字来说,汉字信息量高,比那些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外语词汇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汉字还有美学的概念和文化传承的内涵。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首先从增强语言文字自信开始,积极传播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传播亲和力、不断提升传播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语言文字工作还有一些短板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对语言文字在经济社会生活,包括教育、文化等领域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将语言文字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有的省份没有专业化的语言文字工作队伍,甚至没有一名专职语言文字工作干部,致使有些工作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总体进展水平。
二是目标任务不清晰。有些省份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缺乏总体工作规划和目标定位。没有认真研究国家语言文字“十三五”规划,到底抓什么不清楚,怎么抓也不清楚。
三是服务能力不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新需求,带来新机遇,但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国家语言文字能力滞后于国家综合实力。
四是机制创新不够。语言文字无处不存在,无人不相关,无时不发挥作用,语言文字工作覆盖面极广。而我们思路不够开阔,机制创新不够,缺乏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和平台。各级语委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创新机制,调动机关、企事业、社会和专家等各方面共同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三、谋划新作为,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开创新局面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攻坚之年,是实施语言文字“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201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普及抓短板、服务抓能力、治理抓机制、保障抓党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打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战,加快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建设语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一)普及攻坚要有新突破。
全面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十三五”期间,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语言文字工作确定的首要目标。东部地区重点是提高水平,普及率提高到85%以上;中部地区重点是普及达标,提高到80%以上,对普及率较低的县域要重点攻坚,至少保证到75%以上;西部地区重点是普及攻坚,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达到80%,基础较差的要确保提高到70%以上;特别困难的地方,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办法,确保每个县域的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原则上到2020年特殊困难县域的普及率不得低于50%。
各地要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分解目标、分解任务。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省级统筹,市级为主,县级实施,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攻坚合力。要依据县域普及情况调查结果,对已达到基本普及目标的及时开展验收;对接近达标的找出差距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务必在一至两年内达标;对差距仍然较大的县域,要创新思路、创新举措,集中力量打赢攻坚战,为实现“语同音”的千年梦想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助力文化强国战略要有新作为。
一是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制定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搭建大平台、建设大资源、打造大机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搭建大平台。语言文字工作要坚持重心下移,在每个县域遴选建设1-2个中华经典诵写讲普及型基地,通过集中展示、培训等活动,宣传、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经典,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高校、科研院所、主流媒体或文化场馆建设研究型传承平台,加强中华经典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及创新传播等研究。
建设大资源。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体系,编撰《中华经典诵读读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和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支持各地开发中华经典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制定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中华通韵》,编撰《中华韵典》,提供权威的普通话用韵依据,开展诗词创作教育试点学校建设,促进中华诗词的大发展大繁荣。
打造大机制。打造国内全覆盖、连通海内外的中华经典传播机制,积极推动书法名家进校园、经典进校园、诗词大会、诵读大会等文化品牌活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海外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中华经典诵写讲展示交流,提升语言文化软实力。
二是推动语保工程取得大成果。在语保工程即将进入收获的重要阶段,各地要根据工程总体规划,以质量为核心全力推进调查工作进展,确保在2019年完成全部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各地要重视成果的开发应用,主动设计、事先谋划,在资金筹措、成果设计等方面积极推进,建设本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库或数字博物馆,编写出版本地区语言资源集等,形成高水平、标志性的精品成果。国家语委层面要推进编写《中国濒危语言志》。积极宣传推广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理念和成效,全力推动召开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
三是全面实施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工程。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甲骨文基础研究、数字化建设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形成一批新成果,力争在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成果面世。甲骨文研究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语言、历史、文化、考古、天文等多学科融合研究。特别要重视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深入挖掘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思想文化价值,展现中华文明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三)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要有新行动。
大力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提升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教育现代化2035正在部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印发,其中将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列为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2020年全部完成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的目标,做好工作规划和安排。鼓励各地开展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评价监测试点。建设“经典伴我成长”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校园品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设融诵读、书写、讲解、咏唱、诗词创作等为一体,全覆盖、全方位的长效活动机制,从小培养学生亲近经典、爱我中华的真情实感,引导和鼓励师生树立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
全面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语言文字工作职责。今年准备接受评估的10个省区,要及早动员部署,加强培训,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创优。在督导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激励问责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尚未接受评估的省份要认真学习试点省份的经验做法,推动本省督导评估工作全面开展。
(四)服务民生建设要有新举措。
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推普纳入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大力强化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助力脱贫攻坚,推进民族交融、国家统一、全面小康,各地要注意总结提供推普脱贫的经验做法。为落实中央领导批示,切实发挥普通话在助力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即将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普通话普及率纳入地方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各有关省份要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纳入工作重点,力争做到普通话人人通,为农村劳动力走出去能交流、工作送上门来能适应,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三区三州”相关省区,要结合《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好新增教育脱贫资金,保证实施推普脱贫攻坚所需经费,务求推普见实效。推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驻村干部“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帮助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
加强“微语言”“网络语言”治理。完善法制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正面引导,建立负面清单,加强巡查清理力度、源头治理力度,建设网络语言监测体系,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和机制建设,形成协同治理微语言合力。
建立语言国情监测机制,健全国家语言基础数据。去年全国县域普通话情况调查,为建立全国语言国情监测机制和平台打下基础,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在此基础上,扩充调查内容、完善数据平台、健全调查程序,建立国家语言国情监测机制,今后每年定期开展全国语言文字动态使用情况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语言文字使用基础状况和变化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新成果。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实施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通过示范、引领和扶持等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优势力量,重点支持面向机器翻译、智能辅助语言学习的语音和文字识别、语言理解等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产品化或服务性转化。各地特别是科研基础雄厚或需求急迫的地方要认真梳理本地的力量和优势,探索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工作举措。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强顶层设计,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服务“语同音”目标,推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语音标准规范。服务教育和特殊人群需要,发布实施英语能力、盲文、手语等涉及面广、社会急需的基础性规范标准,为听障和视障人员实现特殊语言文字权利、教育权利保障提供支持。各地要密切结合相关标准的发布,发挥语委统筹协调的机制作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力推动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工作,要推动将规范标准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相关行业人员职业培训。
(六)提升国际影响力要有新高度。
实施语言文字筑桥工程,加强语言互联互通,助力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加强海外普通 话水平测试培训机构建设。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学习和翻译需求,推出“语言通”多语种语音翻译手机应用软件,加强沿线国家普通话师资和高水平人员普通话培训,建设“互联网+”条件下的智能中文学习平台。
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沟通工具作用和文化载体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理念、展示好中国特色。做好中华思想术语翻译和传播工作,出版《学习经典——习近平讲话中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配合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开展中法、中俄等重点国家的双边语言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提升中国语言文字国际话语权。
对外交流合作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重要内容,各地要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开拓思路、放宽视野,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化对外合作交流,服务中华语言文化影响力。
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语言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文化载体功能,加强与港澳台青少年文化交流,继续举办书法交流夏令营、经典诵读展演、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等活动,加强沟通、加深理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有高标准。
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国家语委和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大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首先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干部培训,每一位都要成为“专家”,要熟知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基本规范标准,更要在实践锻炼中成长为政策专家、谋划专家和做事专家。国家语委将继续举办示范性语言文字干部培训,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各地要做好干部培训计划,力争将全省(区市)内所有县级以上行政人员和高校专兼职人员轮训一遍。
统筹平台基地建设。国家语委统筹建设全国语言文字普及型基地和研究型平台,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语言文字工作。普及型基地主要承担国家和各地普通话推广普及、宣传培训、中华经典品牌活动组织等工作,在本地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一般建设在中小学、校外活动机构、文化单位,每个县域建设1-2个。研究型平台主要承担国家和各地语言文字科研支撑保障、参与语言信息化技术攻关等,一般建设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具备相应的研究基础和保障条件。国家语言文字普及型基地和研究型平台实行自主申报、择优建设、定期考评、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跟踪培养力度,继续举办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研修班,实施语言文字优秀中青年学者出国研修项目,与英、德等国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拓展海外研修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中华经典诵读和书法教师等培训班。各地要梳理和利用好本地专家资源,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将专家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本地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基础,纳入到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保障语言文字工作取得实效,“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如期完成,我再强调几点要求。
一是增强使命意识。十九大报告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将加强党的领导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明确“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语言文字战线各级党组织要肩负起领导责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使命感,认真谋划本地区语言文字工作,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培养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来抓,在做实上下功夫。
二是增强创新意识。语言文字工作目前还缺乏常规的、有力度的调控手段,这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创新办法,要从“大语言文字工作”站位思考问题,在高站位、全覆盖、广动员、深合作的大格局下谋划发展,调动教育系统内各部门鼎力支持、教育系统外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推动,共同为语言文字事业出谋划策。
三是增强责任意识。语言文字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们教育系统、语委系统的重要职能。各地都有语委,多是由主管副省长担任语委主任,规格高。各地教育部门和语委,要把语言文字工作真正摆上议程,给予足够重视。要建立责任机制,确保责任到位。
关于2018年的工作,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及宝生部长教育年度会议讲话中,都将强调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我这里特别将需要地方落实的重点工作概括为“一二三四”,便于大家更好地抓重点、抓落实。一是全面实施“一个计划”,即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攻坚计划;二是落实“两项验收”,即县域普及达标验收和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三是推进“三大工程”,即经典诵读工程、语保工程和服务工程;四是“四个抓手”,即推普扶贫、普及型和研究型基地、经典进校园、督导评估。要完成落实好这些工作,保证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各地必须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保证必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保障经费投入,落实工作举措。国家语委将加强监督检查,对地方工作及时进行评估指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开创语言文字事业的辉煌明天,就需要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拿出百倍的热情,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履职担当,书写奋进之笔,交出满意答卷,开启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语言强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