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

行业语言文化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应用 > 行业语言文化 >

上海季风书园关张引议 为何要挽留独立书店?

来源:工人日报  |  发布时间:2018-02-05 16:03:03  |  浏览次数:



季风再来,或许只是一种奢望

  1月31日晚,上海季风书园关张。

  去年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季风书园现任总经理于淼宣布书店合约期满将停止营业时说,“我们只是希望,以一种从容的心态、优雅的姿态,和上海,和这个世界说告别。”

  漫长的道别,也不得不面对最后的夜晚。由于季风书园的租借方上海图书馆“恰巧”决定检修电路,被迫停电。书店点起了蜡烛,在烛光中,前来的读者唱起了歌。这场告别仪式,吊诡、浪漫也悲情。 

  从1997年,季风第一家店算起,刚好二十载。二十年,一代人在老去,一代人在成长。鼎盛时期,季风有8家门店在上海开业。此后起起落落,一家家关闭,并没有预想的在变好。

  在独立书店有所发展的年代,北京的万圣、上海的季风以及南京的先锋,曾是三角鼎力的城市文化地标。季风不在了,这算得上一桩不小的文化事件,在公共舆论场激起一点涟漪,就过去了。第二天,这世界如常运转。

  季风书园租借的是上海图书馆的地下场地,上图决定不再续约,季风又没有能力在上海高价租下别的场地,只好选择关门。按照商业法则,这自然无可厚非。然而,独立书店承载的精神意义,其实远大于商业价值。所以,我们有理由发出疑问,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为什么不能容下这样一家充满人文情怀的书店呢?

  这背后还有更多的发问,为何要挽留独立书店,它们的意义何在?

  在2016年第二届华文领读者大奖颁奖典礼上,季风书园获得了华文领读者·阅读组织奖。组委会撰写的颁奖词不妨可以回答“意义”一问:20年来,季风书园坚守有价值的阅读,心无旁骛地营造了具有思想维度的文化空间,力图以人文精神滋养社会未来,通过办讲座、读书会、文化节等活动,走入社区和企业,走进山区和学校,致力于将自身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宽广的公共文化平台,以书店为阅读原点,让人与书、人与人、思想与思想、声音与声音,在陌生化的都市里相遇,无愧为上海的文化地标。

  “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这是季风秉持的理念与基调。在社会发展浪潮中,这无疑是重要的,但时代潮起潮落,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艰难的。艰难的理由,除了来自经济压力,还有很多讳莫如深。但也正是因为艰难,才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弥足珍贵。

  在告别季里,有很多告别的文章,有一篇的作者来自内陆小城,他成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后来走出小城到外面读书,毕业后进入季风工作。他说,是季风治愈了他的苦闷,“我受益于这里太多,像一滴水一样,终于在这里汇入了时代的普遍精神中,这家书店雄辩地向我证明,你所想象的一切都是存在的,一个自由人,虽然不是无所不能,但总是能做成一点事情的。”

  多好啊,一颗种子就这样落地了,破土成长。

  有人说,季风会在这个季节消失,也会在该来的季节再来。会来吗?出现一个季风有多不容易,让它消失有多简单。毕竟时下,还是有多少家漂亮的、高大上的、适合拍照的实体书店,不以“独立”为立场,热热闹闹地存在于繁华之中。

  我悲观地以为,季风再来,这可能是一种奢望吧。但是,我也得坚信,文化自有其抵御随波逐流的力量和超越艰难的韧性。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