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一百周年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党一百周年 >
激荡四十年 ·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来源:环球网 | 发布时间:2018-12-05 14:48:51 | 浏览次数:
遣外来中探共识,弘扬传统愿当知。
和谐世界从心就,命运同行大道直。
【环球网 记者 张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沧桑巨变,引领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经济的沧海桑田交相辉映,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与气质的烙印,深入国民的血脉和灵魂。四十年来的中外文化交流,自觉醒、起步到勃兴的整个过程,潜滋暗长、波澜不惊,直至近年汇聚成中外人文交流的滚滚巨流,上升至国家对外交往战略,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图为1978年,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轻人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识相知,探索前行
1978年6月23日,在谈到清华大学工作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同时,明确要求:“今年派三千出去,怎么派、派到哪里、要订好计划。”为落实扩大派遣留学生出国渠道,中国教育部首先与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商谈。这些国家在表示欢迎的同时,无一例外地提出扩大向我国派遣留学生的要求。自此,中国以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并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拉开了改革开放后中外人文交流的序幕。
图为外国游客获得中英文版地《论语》后十分高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时有龃龉,增信释疑
90年代,基于严峻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重点,就是展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播中国“以和为贵”的精神理念,减少国际交往中的误解和藩篱。《论语》等中国古代经典的英文译介,推动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在太平洋彼岸广受欢迎。
图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力争使中国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上获得与“硬实力”相称的地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动谋划,持续发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国际多边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2004年起,中国开始逐步通过双边机制在海外以中外合作形式开办孔子学院,广泛推广汉语文化。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日渐成为了国际舆论场上争论的焦点。特别是“9·11”事件使得不少西方学者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这一典型西方主义视角出发,将中国的儒家文明视作是西方文明未来的新威胁,从而为中国的对外人文交流工作带来了不小阻力。
为此,中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和谐世界”新理念,在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其思想精髓置于当代和全球的视角下去挖掘,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又兼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理论创新的背后,中国也在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图为2017年7月15日,北京,第四届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闭幕音乐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南非、丹麦等国音乐专业及音乐特长的60余位青少年学子演奏中国民乐。参加本次夏令营的各国学生在北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交流,期间他们研习中国民乐、体验民俗、参观访问,多角度了解中国音乐的魅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多边合作,勇担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从新的高度出发,从全球视野出发,做好更长期的规划和展望,收获更加持之以恒的文化效应,才是海外文化中心发展所应该追求的核心目标。这些年来,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化与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相互认识,促进了中国民众以更大的信心与气魄开展全方位地对外交往。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继续深化和巩固中外人文交流,必将持续促进中国借鉴国外优秀成果,从而支持中华民族向着伟大的光辉彼岸有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