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

校园语言文化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应用 > 校园语言文化 >

第一届国学教育论坛在丰台开幕——丰台五小学生代表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8-01-02 10:44:37  |  浏览次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伴随着丰台五小一年级的同学们朗朗的背诵声,23日上午,第一届国学教育论坛在北京市丰台青少年剧场拉开了序幕。本次国学教育论坛由舒同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等出席此次论坛。
      活动中,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主题演讲之后,丰台五小六年级的同学用洪亮的声音诵读了《大学》(节选)。看着一张张认真、稚嫩的脸庞,聆听着朗朗的诵读声,可以感受到自信的力量,这正是诵读经典的魅力所在。
在访谈环节,北京中小学生代表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让莫言“傻眼”了,这位同学提问道:“《西游记》里,孙悟空能大闹天宫,为什么下凡之后却打败不了一个妖怪?”童言无忌的问题引得全场观众为之鼓掌,主持人敬一丹表示“比成年记者问的问题有意思”。莫言也说:“这是我怕最近五年来所接受的采访当中碰到的最难回答的问题。”
      难归难,莫言还是就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这都是作家吴承恩自己的安排,“必须让孙悟空一定要受够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并指出《西游记》在孩子们长大之后再阅读的话,能体会到吴承恩所想表达的更多的东西。
      有同学就当下正流行的“人工智能”话题向莫言请教。在谈到人工智能化的写作会不会代替作家时,莫言觉得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写出作品,但人工智能毕竟是没有独立意识的机器,写出来的作品不会有个人的情感。
      如今,网络文学也成为了一些青少年所喜爱的阅读对象,有同学就网络文学所展现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向莫言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现在的网络文学以虚构为主要特征,这种‘虚构’是不是该有一定限度?”
      曾任网络文学大学荣誉校长的莫言表示,网络文学其实和严肃文学一样,都要讲故事、写人物、写细节、锤炼语言。但基于网络文学发表方式的独特性、读者阅读的快速性等因素,就导致了其对人物描写、语言刻画方面的缺陷,而倾向于铺陈更多高潮迭起的情节。“可能网络文学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多下功夫,但网络文学的可读性、想象力不应该受到限制。”莫言表示,“想象力是文学的翅膀。”对于诵读国学经典,该是泛读还是精读?莫言更倾向于泛读,认为精读意义不大:“国学经典有些具体的内容其实并不适合现在的生活实际。”他以《二十四孝》举例,“孝道”作为精神是需要提倡的,但是里面诸如“恣蚊饱血”等部分内容却已经过时了,“经典的诵读更多在于文化的意义,要让青少年了解到国学经典是我们现代汉语的重要的构成部分。”
      在最后,敬一丹从家长的角度向莫言提出了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在孩子们课程比较繁重的情况下,该用多少精力去阅读考试所不会涉及到的文学经典呢?”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莫言对这个问题也感同身受,“每个中国的家长都在痛苦的抉择。我认为对于孩子的培养还是得看孩子自己的喜好和长项。”
      此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中华在论坛上介绍了他与舒同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振联合主编的《经典诵读与书写》系列教材。李中华说,即便孩子在诵读中可能不会完全明白经典的深层含义,但是在重复的诵读和书写中,经典著作中的智慧与净化将刻入孩子的基因和记忆,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莫言表示,读书的好时机就在少年儿童时期,孩子的记忆力最好,最适合诵读,高声朗诵、系统学习。这套教材的编写循序渐进,提倡日读月温,经过这样心脑和语言肌肉的训练,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丰台五小师生感受
      一1班徐梓涵:我能参加这个项目,我很高兴。这是我第一次上这么大的舞台,我很荣幸。我会继续背诵《经典诵读》!
 指导教师费雅静:班里的孩子能够有这样宝贵的机会去展示自己所背诵积累的《经典诵读》,感到十分欣喜!对于孩子们,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有激励性的活动,家长朋友们也万分支持。从学校到家庭,都在向孩子们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着孝顺父母的感恩之心。今后,我们会更加积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一2班顾伟琳:能够参加这次活动,我非常的开心。在背诵弟子规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比如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育我们时,要认真地听取。我会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认真地去做,做个懂礼仪的好孩子。
      指导教师李蕾:非常有幸能带领我们的孩子们参加这样高规格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获得提升。孩子们一遍遍地背诵、一次次地彩排确实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作为老师,我们要坚持做好国学诵读的工作,用多种形式让孩子读国学,诵经典,为孩子们的一生打好基础。
       一3班王元基:我很喜欢参加这次活动!通过活动我又学习到了更多的国学知识。以后我也会多诵读这些有意义的传统文章,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指导老师程嫚:能够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我感到很荣幸。读国学,诵经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
       一4班于馨然:能够参加国学论坛我感到特别高兴与自豪,今后我一定更努力地学习,背诵更多的经典诗文!
       指导教师孙越:班上孩子们能够参加国学论坛,展示平日里背诵的弟子规,作为老师由衷地替他们感到高兴。在背诵中,孩子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经典诗文的浸润,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孩子们能够诵读更多的传统经典,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5班孙艺瑄:能够参加第一届国学论坛活动,非常开心。当站在舞台上时特别紧张而且兴奋,一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听完莫言爷爷的演讲,今后要认真学习,更多地去读书,多背一些古诗文。
      指导教师孙珊:有幸参加第一届国学论坛,从多位大咖的演讲中深深地感受到国学经典的传承,不仅是背一背读一读,我们作为教师,更肩负着传承的重要责任。我们更要注重给孩子讲解内在涵义,指导孩子背诵,更可以结合典故指导孩子做人。
       一6班孙宇诺:参加表演特别开心,背诵的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父母呼,应勿缓”,我知道了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体谅他人辛苦的表现。表演的过程,让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们能够在一起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指导教师蓝宁:《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教材,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是辛苦的,更是快乐的。孩子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之后,课余时间进行背诵,对他们的意志力是一种考验,应该说是辛苦的;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边背边理解《弟子规》的含义,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收获的是满满的快乐!
      一7班冀瑞辰:很高兴可以参加第一届国学论坛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还见到我的偶像莫言爷爷。通过这次活动,我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开阔了眼界。
      指导教师刘丹:《弟子规》是学童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很多孩子在刚接触《弟子规》时不感兴趣,很大原因是因为不理解它的内容,虽然我们常讲要重诵读,轻解读,但我觉得适当地了解它含意也是有必要的,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挖掘,只要能基本体会就可以了。背诵《弟子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但仍需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节目指导教师徐红岩:很荣幸参加了第一届国学教育论坛,有幸聆听几位大咖谈经典,也很高兴班里的孩子能够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来,并有机会去展示,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对于孩子来说,诵读经典《弟子规》一开始肯定是有难度的,但是通过不断的诵读,以及与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经典中蕴含着很多生活哲理和做人的道理,是流传下来的历史的精髓,让孩子们从小诵读经典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也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
      六8班陈星羽: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我自豪,我骄傲,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努力,终会有回报。
      六8班张天祎: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无论是之前的彩排还是正式表演,都让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六8班徐紫婧:虽然经过了许多次排练,许多次熟词,但在后台时还是有些紧张,可就在最后上台时,我突然放松了,自信,流利地背出来了,谢谢学校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
      六8班李知孟: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背时气势磅礴,也令我增加了舞台经验。
      六8班程羽涵:书法扎根生活与我们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学好书法,写好书法,不仅可以运用在生活中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文化。
      六2班杨紫翔:通过庞老师的亲自指导,知道了自己在书写方面的不足和优点,以后会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六7班王梓明:能够向莫言爷爷提问是我的一种荣幸,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增长了不少知识,以后要多阅读经典,成为有学识有文采的人。
      六年级组长裴仲哲:泱泱中华,灿烂文化;经典传承,再吐芳华;炎黄子孙,耳濡目染;继承弘扬,生根发芽;华夏文明,精深博大;吾辈传扬,锦上添花!
      六年级教师夏薇:这次活动的意义非凡,感觉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孩子们今后多多诵读经典,使自己成为有更多学识的人。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