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争相诵 诗心永流传——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综述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9-03-19 10:36:50 | 浏览次数: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前不久圆满落幕。节目以诗词为媒,为时代而歌,充分激发了亿万中国人对于经典诗词的热情与传承意识,掀起了全民亲近和学习中华经典诗词的新一轮热潮。
据悉,自2016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与中央电视台(现并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力合作,连续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在借鉴前三季成功经验基础上,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持续通过古典文化精髓内容牵引受众,做到深挖内涵,创新形式,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与观众共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中国诗词大会”为推动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全面深入实施起到了示范性引领作用,切实发挥了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反响热烈,节目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更上层楼
作为已坚守三年的知名品牌,“中国诗词大会”受到社会大众普遍认可。节目报名人数从第一季的3万人壮大到30万人。央视综合频道10场首播平均收视率为1.28%,平均上星排名(所有上星频道同时期播出的各类节目排名)第3位。2月14日总决赛在综合频道播出收视率达1.5%,冲入同时段上星排名第1位。截至2019年2月18日,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累计不重复观众规模达到3.89亿人;视频播放量和微博阅读量超过6.67亿次,其中视频播放量比第三季增长54.7%,微博阅读量猛增262%。
不仅如此,节目受到主流媒体普遍肯定。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等纷纷刊文,评价节目“有革新、有坚守”,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方面持续发力;“寻的是根、聚的是心、铸的是魂”“让‘爱诗种子’全国发芽”,实现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初心。人民网刊文指出,节目“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向心力,唤醒亿万中国人心中的诗意和梦想,让平凡人的诗意人生在国家舞台上尽情绽放,在寓教于乐中彰显中华文化底蕴和诗词文化厚度”。
专家学者对节目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认为,节目实现了自我突破和品牌升级,内容呈现有拓展有层次,选手表现真实出彩,形式表达恢弘大气。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点评嘉宾蒙曼指出,中国文化的诗意和中国人的诗心这个主旋律贯穿一到四季,也让诗词大会有了如此高的参与度和美誉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表示,节目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放飞他们的梦想,让“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时代主题更具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
守正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更吸引受众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为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进一步寻求突破,诸多亮点可圈可点。
节目策划充分体现守正创新精神。在保留第三季的“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等设置基础上,将“家庭团”调整为“搭档团”,家人、同事、师生等均可结伴入组,突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作用和影响。赛制安排更加合理,在观众喜爱的“飞花令”环节基础上,增设“双字超级飞花令”使难度升级;增设“绝地反击”的自救环节,给首次答错题的选手以复活返场机会,提升赛事悬念,极大丰富比赛层次。
内容呈现较往年更加精美丰富。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突出体现诗词的“日常生活化”和“传统文化性”,涵盖类别丰富,题目形式新颖,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在节目中得到巧妙融合,诗词所承载的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内核在选手身上得到了完美延续。舞美以“花开四季”为主题进行整体设计,现场有小桥流水,LED特效有百花盛放,并跟随场上竞赛实况进行不同季节的花卉转换。色彩运用愈发丰富,整体视觉效果更加唯美,观赏性更强。
在组织宣传方面,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自发挥优势,分工协作,保障活动顺利实施。教育系统在全国十余个省份开展集中选拔和宣传,首次邀请港澳有关方面推荐选手,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经典诗词和语言文化类活动,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广电系统精心做好节目策划和录制,播出期间通过多家媒体机构传播、双屏互动同步答题、全媒体推送等多种方式形成强势联动,达到全网热搜、全民热议的宣传效果。
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入脑”更“入心”
正如不少专家在点评时所说,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是原创语言文化类品牌节目的成功实践,为引导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做出了有益探索。
具体来说,节目本身为立德树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好的载体。“中国诗词大会”以经典诗词为切入点,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近现代诗词、毛泽东诗词,汲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行深耕细作、潜心挖掘,让观众深入了解诗词有关创作背景、出处典故、文化内涵、家国情怀。注重用诗词立德树人,加大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设计力度,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
与此同时,“中国诗词大会”为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借鉴。节目中的题目多数从中小学课本甄选而出,并首次尝试按主题分类,进一步突出经典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体现“诗入寻常百姓家”,得到广大师生家长肯定。一些教师反映,节目内容、形式等的创意创新,对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促进传统诗词教育,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中国诗词大会”在一些大中小学的“分赛场”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诗词“飞花令”成为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学校的诗词类比赛、活动和课程广受欢迎。
“中国诗词大会”坚持传播正能量,为展现年轻一代理想情怀提供好的平台。本季诗词大会百余名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从5岁到71岁,涵盖教师、工人、飞行员、保安、司机等33个行业,18岁以下的青少年选手人数高达53人。选手们用质朴的外表和深厚的学识传播正能量,让平凡人的诗意人生尽情绽放。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以及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理想、有情怀、有作为。
此外,节目为搭建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提供好的渠道。节目题库设置、赛制安排、舞美设计、全媒体互动等进一步兼顾普及性和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欣赏性和参与性。节目走进校园、走向社会、走入生活,通过诗词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搭建了一个更大、更接地气的课堂,使古典诗词从精英小众、阳春白雪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检验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新途径、新渠道。
总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无疑给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是一个较为完美的载体。它的形式润物无声,它的效果在于提升在校学生乃至全体公众的文化涵养,它的终极目标在于立德树人。“中国诗词大会”给全体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诸多有益启示,值得认真学习和总结,虽不必完全照搬其形式,但可以在一线教学中借鉴其成功经验,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在兴趣的引领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