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博览

中国语言知识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博览 > 中国语言知识 >

盛夏之美:那些关于“夏至”的古诗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9-06-20 15:00:00  |  浏览次数: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又到了一年的夏至。这一天过后,太阳将走上“回头路”,气候会开始变得更为炎热,而我们的白天开始变短。这一天也往往被人们看作“盛夏”来临的代表。

作为中国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夏至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也意味着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那时候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灾消年丰。据《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思是,在夏至祈求清除疫疠、荒年、饥饿与死亡。而《史记·封禅书》也曾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可见夏至在古代,可谓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宋朝甚至在夏至之日会给百官放个三天“小长假”。

正因为古时对“夏至”的重视,所以我们有不少有趣的夏至习俗,比如古代江南的人们会制作“麦粽”或“夏至饼”互赠亲友,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古老说法。

除此之外,那些优美而智慧的诗词,当然也不会在这么重要的一天缺席,诗人们为这一天,留下了不少经典的诗句。

本文开篇提到的“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正是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全诗曰: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一句“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仿佛让人已经闻到夏至日的池塘里那些渐渐绽放的荷花开始散发的阵阵清香,也可知,夏至避暑对韦应物来说可真是一件大事情。

而《全唐诗》中权德舆的【夏至日作】虽是一首描述夏至,简单的五绝,却暗藏着古人对于时空的智慧,反映了他们对于夏至节气乃至季节更替时空流转的深刻理解。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虽是炎夏,却终将被秋冬取代,斗转星移,四时流转,时光将永不停息。

白居易也曾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有过对夏至美食的描写: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一句“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足以让人食指大动。

宋朝的苏辙对夏至也颇有感悟,在他的【夏至后得雨】中,可见一斑: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而较之以上,我则更为偏爱刘禹锡十一篇传世的【竹枝词】中的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通篇未有一字提到“夏”,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一句一语双关的千古名句,却正是形象地描写了夏至来临,伏天里说变就变的“孩儿脸”天气。

当然,描写“夏至”或者与此有关的优美诗句还有许多,或是左河水的“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或是宋朝陈与义的“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这些都只待有心人去诗词的浩瀚汪洋中慢慢找寻,细细品味。

今天的“夏至”或许已经不再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更多的时候人们会将夏至与养生谈论在一起,然而除开那些不胜枚举的夏至养生口诀,我们也不妨为这一天留下一些真正属于炎炎夏日的慵懒风情。

一壶清茶,二两小酒,半斤西瓜,晚风抚过夏季特有的晴朗星空,几句满是感悟与夏日风情的诗词为伴,愿夏至美好,此刻美好。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