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21-10-28 12:55:47 | 浏览次数:
“中国语言产业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主办,旨在促进语言产业问题研究、深入探讨中国语言产业的发展。本届论坛由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承办,《管理世界》《语言文字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语言产业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等刊物提供学术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艳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和大会第一场主旨报告,广西民族大学黄晓娟副校长、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贺宏志院长先后致辞。
黄晓娟副校长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她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语言产业研究系统开展的第十一年。十一年中,语言产业在国家内政外交、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满足语言产品与服务新的消费需求、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现代化发挥了应有的功能。非常期待我国语言产业在推进四个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能通过此次论坛,加深广西民族大学与各个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语言产业研究水平,为繁荣语言产业、开创语言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院长贺宏志研究员首先对广西民族大学承办本届论坛表示衷心感谢,向与会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他说:本次论坛的举办处在三个节点上,第一个节点是“第一个一百年”,第二个节点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第三个节点是中国语言产业研究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因此,本届论坛必定会在语言产业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贺院长回顾了从2012年首届语言产业论坛举办到第七届论坛一路走来的历程以及论坛所取得的重要收获。
接下来,贺宏志院长做了题为《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现状与应然》的主旨报告。报告从研究对象、基本范畴、业态分析、政治经济学解读、产业促进、文献计量图示等方面对语言产业研究十年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就语言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核心范畴、尺度维度角度,语言行业标准体系,语言产业数据库建设与经济计量分析,建构语言产业学交叉学科等研究路径和方向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语言产业聚合发展模式与建立“中华语谷”的美好愿景,倡议与会专家学者携手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书写语言学者的追求!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卞成林教授做题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的语言治理问题研究》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的移民问题,城市流动人口增加促进了语言交流,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语言问题。因此,城市治理中必须有语言治理,以解决语言接触、语言交流、语言冲突、语言流失、语言文化安全等语言问题。卞成林教授针对城市人口的语言问题,提出了科学保护民族语言和方言,加强民族语言、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力度,消除城市流动人口的语言交际障碍,降低语言冲突;加快构建应急语言治理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实践的治理能力,特别是要认识到语言应急在民族地区语言治理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善语言辅助服务体系,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服务水平等对策。最后,卞成林教授从广西语言资源丰富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广西发展语言产业的优势。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宇明教授做了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语言学》的报告,结合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经济带等跨省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特点,论证了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与经济布局,指出了城市带动农村与城市群方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交际语言、语言服务、语言产业发展、通过语言来塑造区域文化形象、区域语言文化保护等区域语言规划的五个方面,并对区域语言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语言学应有新担当,领域语言研究要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契合的观点。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广西民族大学社科处处长、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金林教授主持。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刘朋建所长、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群汪张龙副总裁、北京师范大学张维佳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景霓教授做主旨报告。
赵世举教授的报告题为《“中国—东盟语言社区”构建与区域语言服务和语言产业发展》,认为:随着内需日趋旺盛,区域的相互依赖逐步加深,为中国—东盟语言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文学习的热度不断上升,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源相通,在文化的认同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在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东盟国家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认同度最高,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也最为相似。目前,区域语言服务和语言产业方兴未艾,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区域语言服务和语言产业需求不断增加,应当打造区域的通用语,发展语言产业,促进区域间的高效交流。
刘朋建所长围绕《“十四五”期间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一议题,首先从政策依据和主要原则出发,介绍了“十四五”期间语言文字事业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及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系统观念的主要原则。随后从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两个方面,针对政策层面的国家语言文字治理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建设、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并对语言产业如何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中发挥效用进行了分析。
汪张龙副总裁在题为《基于AI的国际中文教育云平台》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的构建背景、平台定位、平台特色等建设与应用情况。针对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短板,从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评测、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对平台语言学习的优势进行了阐释,并从学校管理端、教师端、学生端三个端口的使用层面,介绍了平台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平台在助力海外学习者提升中文水平,推动中文的普及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了“感受中文之美,增强文化自信”的平台建设愿景。
张维佳教授做了题为《语言资源价值论:政治、文化、经济》的报告,认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语言资源及其文字、衍生语言资源和语言能力等三方面。语言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可利用性特点。语言资源的观念源于语言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文化、经济等三个方面。其政治价值对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外体现在国家主权和国际影响力两方面;经济价值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用,从语言研究到语言教育,从语言服务到语言产业,语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日益增加,语言需求、语言消费、语言产品也持续对语言市场和语言经济产生了促进作用,推动了语言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体现在文化生态与保护方面。提出语言资源的价值选择随主体改变,但应向统一方向发展。
张景霓教授的报告题为《少数民族农民工语言使用、态度和认同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问题展开了探讨,对研究过程中研究设计、样本选取、实地调研、数据处理等几个部分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了和谐的语言生活对加快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积极意义,并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需要的语言培训服务、语言产品供给、语言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分析,提出需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以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其城市融入意愿和社会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次会议有两场平行论坛。平行论坛一由内蒙古大学许晋教授主持,平行论坛二由曲阜师范大学李建校教授主持。与会的各位青年学者围绕语言产业规划、语言行业、语言资源、语言消费、区域语言产业调查、语言文化传播、语料库建设、语言距离计算、国际中文教育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10月23日主旨报告后、平行论坛前,与会代表集体参观了广西民族大学语言博物馆。
10月24日上午进行了论坛的第三场主旨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谢晓明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张卫国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董希骁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刘金林教授做主旨报告。
张卫国教授做了题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及其实践路径》的报告,讨论了语言的经济特征和属性,从个体和国家两个层面分析梳理了语言的经济效应。提出微观个体层面,语言表现为依附人体的语言能力,较高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产生工资效应;国家宏观层面,个体语言能力加总构成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对外交往中克服语言障碍的先决条件,具有贸易效应,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认为研究探讨语言的经济效应,对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赵蓉晖教授的报告题为《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集成治理模式》,将本科教育中的“四新”战略与卓越研究生教育改革方略共置于新时代中国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共同的理念与目标,不同的内涵与特点;揭示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制度瓶颈和原因,提出集成治理模式,明确其内涵与特征,认为它是一种具备较高生态活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例,论证了其对于需要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的启示意义,提出应助推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同步改进,使学科建设更加适应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当代需求。
董希骁教授报告题目为《罗马尼亚外语教育产业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从学前教育、学龄教育、职业教育、校外教育、高等学校教育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罗马尼亚的外语教育模式,论述了其沿袭本国多语教育传统、符合欧盟语言政策框架等主要特点,对罗马尼亚各类外语培训机构如何贴近社会需求、提供语言培训产品与服务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兼顾教育公平的同时尝试提前多语学习年龄、在职业技术教育层面大力加强多语能力培养、打破高校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多语人才等建议。
刘金林教授的报告题为《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推广普及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首先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的价值定位,指出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物质和文化基础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介绍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普及优异成绩的同时,也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推普工作面临的挑战。最后分别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提出了加大对边境地区老年人与跨境婚姻家庭主妇推普力度,强化提高青少年和中青年群体普通话技能的思路与举措,对边境地区普通话推广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分析了边境地区推广普通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场主旨报告由刘金林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谢晓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艳教授做主旨报告。
谢晓明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网络语言产业与网络语言生产要素》,着眼语言的经济属性,指出网络语言产业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分别从网络语言产品形态、网络语言产业业态、网络语言职业等方面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对网络语言、网络词汇、语篇文案、言语变体等网络语言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网络语言产业具有的在线性、交融性、媒介依赖性与技术依赖性、创新性、精细化与品质化、集群化与个性化并存等主要特征。谢教授还指出现阶段网络语言经济在国家、行业和产业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推动网络语言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李艳教授在《中国语言产业的供需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中以新经济的发展为背景,指出一方面消费升级、消费转型的趋势日趋显现,另一方面,消费潜力、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同时存在。语言产业所属九大业态多属于新经济、新业态,推动了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产业经济视角,分析了语言产业相较其他产业的供需特性,结合语言技术、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培训等语言行业,对当前语言产业的整体供需状况进行梳理,重点关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对供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层面、要素层面以及制度层面,进行趋势判断及对策思考。
在论坛闭幕式上,李艳教授宣布第八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将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广西民族大学刘金林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谢晓明教授进行了交接。
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计划启动面向青年学者的“语言产业研究工作坊”项目,首期“工作坊”拟与第八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一同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